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242|回复: 25

国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8 18: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href="http://www.guoxue.com/" target="_blank" >http://www.guoxue.com/</A></P>
<>非常佩服老虎之文才与睿智,我想这个应该与学习是分不开的。</P>
<>我们该学一些什么?我记得央视曾经作过报道,说去年一年我们国家的出版社就出过营销管理类的书籍1000多种,尽是一些“大师”级人物编写,每个人都洋洋洒洒数十万字,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是成功的秘诀,让人无所适从。</P>
<>上个礼拜端午节,又刚好看到韩国在向联合国把韩国的端午节申报“非物质世界遗产”,感触很深。</P>
<>我想无论如何,中华民族之根本,也是中国生存之根本,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只要中国传统文化之不死,中国也将不死。</P>
<>近来和各位鸟人闲聊中,也深感社会之浮躁,人们之迷茫,就上网搜索了一下,看到网站,推荐给大家,并逐日阅读,和各位同好学习。</P>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18: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学习南怀谨的《论语别裁》。</P><>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FONT color=#ff0000>不故加曲解</FONT>,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P><>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FONT color=#ff0000>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FONT>。另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ff0000>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FONT>。</FONT>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P><>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P><>    “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FONT color=#ff0000>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FONT>,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P><>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P><P>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FONT color=#ff0000>儒、释、道</FONT>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P><P>   <FONT color=#ff0000> </FONT><FONT color=#ff0000>佛学像百货店</FONT>,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P><P>   <FONT color=#ff0000> </FONT><FONT color=#ff0000>道家则像药店</FONT>,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P><P>    <FONT color=#ff0000>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FONT>,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P><P>   </P>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18: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FONT color=#ff0000>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FONT>,它是<FONT color=#f70909>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FONT>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FONT color=#ff0000>被他的思想所笼罩</FONT>,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FONT color=#ff0000>朱熹的孔子思想</FONT>”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P><>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FONT color=#ff0000>书不尽言,言不尽意</FONT>”。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FONT color=#ff0000>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FONT>了。</P><>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FONT color=#ff0000>宋儒开始把它圈断</FONT>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FONT color=#ff0000>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FONT>。至少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P>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19: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了。</P><>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P>
 楼主| 发表于 2005-6-21 21: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P><>“学而时习之”,这个学指学问,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意思是(自己的)<FONT color=#ff3300>学问能够经常的得到验证</FONT>(其正确),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且此句又有经常学习的劝戒。我们以前老师是这样教的:学习且经常温习(得到新的见解),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有些偏离。</P><>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FONT color=#f70909>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FONT>——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P><>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FONT color=#ff3300>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FONT>,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P><><FONT color=#ff0000><FONT color=#00000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FONT>寂寞的享受</FONT></P><>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FONT color=#ff0000>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FONT>。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P><P>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P><P>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P>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FONT color=#ff0000>为什么我站不起来?</FONT>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P><P>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FONT color=#ff0000>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FONT>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P><P>
</P>
发表于 2005-6-21 23: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P>[em17][em17][em17]
发表于 2005-6-21 23: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楼主每天都放一段上来,偶每天都来看!</P>
 楼主| 发表于 2005-6-22 01: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就摘抄下来和大家学习
发表于 2005-6-22 18: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能在我们鸟坛学习到这些文章。翻阅过去的一切意义不过只在于创造未来。</P><>插播两篇抄来的贴子,说的话呢一略浅一较深,放宽历史的视野,以科学态度保持自己内心足够勇猛与强大,而不仅仅是由于在当今星球上异文化强势优越性面前感到颤抖,而转身钻进故纸堆中,当传说中的驼鸟去了。</P>
发表于 2005-6-22 18: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历史感≠国学

< align=center><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4-11/30/content_2276742.htm" target="_blank"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4-11/30/content_2276742.htm</A></P>
<><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8000>  </FONT>提倡国学的报道近来多次见诸于报端,有的中学课堂上开讲《论语》和《孟子》,有的大学理工科专业也学起了《道德经》。针对当前对于传统文化的糊涂认识,许博渊发表了《恋旧不如创新》(见11月15日“笔会”)的文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辉煌也有糟粕,而且糟粕是大量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正是注重了其糟粕方面。<b>即使在当前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依然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工作。</b>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相比,有其特别辉煌的方面。抹杀其辉煌是错误的。而抹杀传统的倾向是确实存在的。历史感的缺失对一个民族来讲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而当前中国的青年一代中,历史的感觉非常淡漠。没有历史感的一代人是脆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愿意怀疑国学提倡者们愿望的真诚。 </FONT></FONT></P>
<><FONT color=#000000 size=3>  但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决不能重复科举时代的做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读四书五经,<U>而必须突出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U>。</FONT></P>
< align=center><FONT color=#ff3300 size=3><b>“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b></FONT></P>
< align=center><FONT color=#ff3300 size=3><b>“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b></FONT></P>
< align=center><FONT color=#ff3300 size=3><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3300 size=3><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FONT></P>
<P><FONT color=#000000 size=3>等一系列历经千百年风雨冲刷的名言所凝聚的,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文化,是照耀前进道路的火炬。中华民族正是靠着一批高举着前进火炬的人们,披荆斩棘,才会有五千年薪火相传的文明。今天的青年一代,正是需要继承这些民族精神的最精粹部分,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继续奋斗。 </FONT></P>
<P><FONT color=#000000 size=3>  青年人不管他准备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具有历史感。为青年一代唤回历史感,无疑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民族传统的教育,却不能简单地定位于爱国主义教育。要使青年一代懂得历史,就不应该回避民族传统中落后形态的东西。所以这种教育,必须是有批判性的。我是反对青年一代读四书五经的,但是在带有批判的意义上说,我并不反对青年人接触一些四书五经。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继续前进,而不是要我们去崇拜古人。那种认为用儒家精神可以实现民族复兴的空想,或者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儒家学说,或者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但是儒家学说中有优秀的东西,这又是必须承认的。许博渊文章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还应该看到重要的另一面,这就是我这篇文章想指出的。<b>为青年一代唤回历史感,是各级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它将极大地强化一代人的思想素质。</b> (浦家齐)
</FONT></P>
发表于 2005-6-22 18: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浅论“再兴国学”几大问题

<>文章较长,给出链接。</P>
<><a href="http://www.guxiang.com/xueshu/others/guoxue/200108/200108310038.htm" target="_blank" >http://www.guxiang.com/xueshu/others/guoxue/200108/200108310038.htm</A></P>
<>读那么多书干嘛呢?真正能记住楼上那几行字就已经足够了,民族精粹已尽在于此。呵呵,也还是那句话:</P>
<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size=5><B>中华文化存中国亦存</B></FONT></P>
< align=center><FONT face=隶书 size=5><B>中华文化亡中国亦亡</B></FONT></P>
< align=center><B><FONT face=隶书 size=5></FONT></B></P>
<P align=left><FONT face=新宋体>当然这个文化是指有生命力的,符合人类需要的优秀传承文化,或者说更接近一种“文明”的概念。</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2 22:03:51编辑过]

发表于 2005-6-22 19: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杂,看不懂![em06]
 楼主| 发表于 2005-6-23 01: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吸收对现在有用的,了解对现在无用的,因此需要用宽容、中立的心态来看古籍。</P><>打倒孔家店口号喊的山响,可谁又能理解孔家店啊?</P>
发表于 2005-6-23 05: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紫啸鸫把孔家店当成整个儒家学说的代名词了吧?可殊不知就算同一家牌坊底下的孔孟儒学与宋明理学还有很多差别的,不可一概而论。</P><>坚持理性和科学批判的态度,不仅仅是对故纸堆,对不断发端的新生事物而言也是一样的。研究一个诸如口号的东东,看起来从字面上讲好象是不符合中庸或中立原则,甚至是偏激的,</P><>但还应该基于现实社会而前溯历史,如果回到了上世纪初,当这个口号刚刚提出来之时,理解当时国家割碎、民族动荡的社会背景,就知道这个口号,在当时的知识界最精英阶层中得到如火似茶欢迎般的程度了。</P>
发表于 2005-6-23 05: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怪五四之时大家把这个粮食店给打倒了,是因为这家粮食店提供的大米当时中国人吃不饱,不仅吃不饱,甚至发现在八国联军的铁蹄之下,这家粮食店提供的大米吃了之后,还根本无法抵挡这些远道而不请自来的“四夷”们。</P><>弱肉强食的年代,一个至高至上沿续整个封建时期的价值体系就此崩溃了。而《黄河边上的中国》作者曹锦清也说得好,<b>所谓儒者表面上劝之以礼,实际上是劝之以利、劝之以美女、劝之以功名利禄。我们需要的还是民主政治。</b>说这话的时候,历史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依然无法解决农村问题,也无法确立新的共同信仰,也许新一轮动荡前奏已经拉开幄幕了。</P><>谁救苍生?</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12-2 03:51 , Processed in 0.0635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