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以食为天
观鸟爱好者最想了解的一件事就是: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鸟最多?制约鸟类在某环境生活或生存的因素确实不少,如天敌、食物、气候、隐蔽性等等,我们认为其中食物是最重要的。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由于近几十年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已由食物不足演变到营养过剩,所以民以食为天已经不再适合当今(除非洲以外)的人类社会,但却仍然适合于鸟类及其它野生动物。而且早在古代也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经典说法。
不妨考察以下证据。
一、 首先鸟类的形态就与它们的食物密切相关。尤其是嘴形,可以说什么样的食物就配有什么样的嘴形。在森林,鹦鹉以硬果为主食,它们就配有钢钳一样的厚嘴,能够压碎坚硬的果实;而太阳鸟以花蜜为主食,它们的嘴细长而弯,能 探吸到花朵深处的花蜜。还有猛禽的鹰钩嘴,显然有利于撕咬猎物。在海边湿地,沙椎的细长嘴能探食到沙滩深处的虫子;而鸻的短嘴能灵活拾取沙滩表面的虫子;鹈鹕的大嘴巴显然有利于舀起一整群的鱼苗。……
二、 鸟类的体型也是紧密配合它们的觅食。比如白鹭的长腿长脖,绝不是为了什么风度,而是为了有利于在浅水湿地捕鱼。海鸥、雨燕的尖长翅使它们能够快速灵活的飞行和捕猎。柳莺娇小的身体也是为了灵活地捕捉小昆虫。太阳鸟的小体型更是有利于它们悬停吸花蜜。
三、 食物的丰盛期决定了鸟类的繁殖时期吗?在鸟类的繁殖期由于每一窝雏鸟都有2-8只左右,亲鸟的捕食强度比平时也要相应提高5、6倍以上。所以它们育雏期很依赖于食物的丰盛程度。绝大多数鸟类是在春天进入繁殖期。所以有不少人认为是春天气候暖和了,导致鸟类体内激素增加,使得鸟类进入繁殖期。但为什么鸟类在春天激素会增加?其实更根本的解释应该是:春天繁殖雏鸟出壳时可正赶上春夏之交昆虫大爆发的季节,这使得它们有足够的食物以满足雏鸟生长的需要。
但为什么有些鸟又是在冬季繁殖呢?这类鸟为数不多,我们不妨一一考察。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生活在北方以松子为主食的交嘴雀。交嘴雀选择冬季繁殖的原因显然是因为冬季正是它们的食物松子成熟的季节,只有冬季才能保证它们繁殖期所需要的特别多的食物。
让我们再回到南方。南方有没有什么鸟也象交嘴雀一样特别依赖于冬季的食物呢?其实也是有的,那就是红胸啄花鸟。它们特点是以树林里桑寄生的果实为主食。而桑寄生果实又正好是在冬季大面积成熟。这是否意味着红胸啄花鸟也会在冬季繁殖呢?我带着疑问观察,果然在冬季,在桑寄生的寄主树红花夹竹桃上找到了好几个红胸啄花鸟新筑的繁殖巢。
在2013年和2014年初春,我们在福州森林公园樱花园都惊奇地观察到不速之稀客:原本分布于我国西部的蓝喉太阳鸟。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两只蓝喉太阳鸟全都是雏羽未退尽的亚成鸟。以至于不少人认为那很可能是叉尾太阳鸟的变态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那亚成鸟羽毛逐渐向成鸟转换,我们可以确定那是蓝喉太阳鸟无疑。见到第一只蓝喉亚成时,我曾猜想:这鸟竟在冬天出生,那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爸妈喂养第一窝时意外遭遇灾祸,以至繁殖失败,于是它们又繁殖了这迟到的第二窝。但是第二年春天森林公园又出现了第二只蓝喉太阳鸟,还是亚成鸟!这样看来蓝喉太阳鸟在冬季繁殖还是有普遍性的。其实在蓝喉太阳鸟的老家四川云南等地,夏季为雨季,使得太阳鸟的主要食物花蜜,被雨水泡的很淡,没有营养。而冬季则是旱季,花蜜很浓,富有营养,所以太阳鸟就会选择冬季繁殖后代。
这样看来,影响鸟类繁殖时期的主要因素的确是食物的丰富程度。
四、 再考察下影响鸟类迁徙的因素。
观鸟人都知道,绝大多数的鸫鸟是迁徙候鸟。如白腹鸫、灰背鸫、白眉鸫、白眉地鸫、虎斑地鸫、乌灰鸫、斑鸫、赤胸鸫、等都是候鸟。只有村边活动的乌鸫、山溪边活动的紫啸鸫和海边活动的蓝叽鸫是留鸟。
再看鸲类,也有完全类似的情况。绝大多数鸲也是候鸟。如北红尾鸲、红胁蓝尾鸲、日本歌鸲、红喉歌鸲、蓝喉歌鸲、蓝歌鸲、等都是候鸟。只有村边活动的鹊鸲、溪边活动的红尾水鸲是留鸟。
现在我们看到不论是鸲还是鸫,成为留鸟的都是村边或溪边或海边湿地活动的鸟。这肯定不会是偶然的!
绝大多数的鸫和鸲,夏天在北方森林里昆虫大繁殖的季节迁徙到北方繁殖后代,而冬天,北方冰天雪地,食物严重不足,而南方却正当野果成熟时,所以它们冬季就迁徙到南方食野果过冬。但在村庄居民区就不一样,这里由于聚集大量的人、畜、家禽、菜园、果园、垃圾堆,所以不论冬夏,昆虫和其它食物都很充足,所以这里的乌鸫和鹊鸲就根本不必冒迁徙的风险,而安心做留鸟。对于溪边鸟也一样,因为许多昆虫夏季都会利用溪水繁殖,所以春夏鸟类繁殖季,溪边鸟类的食物:昆虫很充足。这样它们就无须迁徙北上了.
因此,事实强有力的证明食物的四季丰盛度是决定鸟类迁徙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五、 常见的鸟类集群行为也同它们的食物有关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喜欢集群的鸟有水边的鹭鸟、鸥鸟;田野上的麻雀、金翅雀;树林里的白头鹎、栗耳凤鹛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食物也是成群分布的。鹭和鸥的主要觅食对象是鱼群;麻雀、金翅雀的食物是大片的稻谷或草籽;而森林里的白头鹎和栗耳凤鹛则以树上密集的果实为主食。
再看那些喜欢单独活动的鸟。猛禽要对付的多半是在地面单独活动的蛇、鼠、蛙之类,所以它们一般不集群。绣眼和柳莺大小相似,但是绣眼喜集群,而柳莺多独行。这主要也是它们的主食不同:柳莺是分散觅食树上的昆虫,而绣眼却常成群行动,觅食树上成堆的累累浆果。
由于鸟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在研究鸟类的各种生态、行为规律时一定要着重考察它们的食物因素和觅食方式。对于野兽和其它动物其实也一样。我曾经在一本动物学方面的杂志上看到一篇研究华南虎的文章,一个(好象是)从美国回来的研究生运用一个非常复杂的“先进公式”来计算我省梅花山保护区华南虎放生野外的生存条件。其中所用到的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地形、植被等,就是没包括食物。他居然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梅花山老虎的食物太丰富了所以根本不用考虑食物因素。这真是荒谬透顶的说法,即使像非洲草原上那么多的角马、羚羊,狮子们都还要冒生命危险积极地捕食,才不至于饿肚皮。相对比非洲,梅花山野生兽类数量是极为希少的,甚至在大山里行走几天几夜也碰不到一只大型野兽,这怎么能说食物太丰富呢?食物才是制约华南虎野外放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可能是梅花山保护区的决策者听信了那个留学生极为偏见观点,和纸上谈兵的理论计算,真的将几只经过捕食训练的华南虎试放生。据消息灵通人士说,这些华南虎没过几个月就瘦成皮包骨甚至饿死。
顺便再提一下我们观鸟会正在进行的中秋鸭越冬调查。(很遗憾,我因身体差,今年没敢参加)我想,要了解中秋鸭的越冬生境,也应该着重从食物方面来考察。从观察它们的嘴型和捕食可看出这是一种潜水捕鱼的鸭类。而中秋鸭要能有效地潜水捕到鱼,一是水质要清澈,它们在水里才能看清鱼群;二是水里鱼要比较多。这些就要求水边人烟较稀少;没有太多的人为建设工程,也没有太多人钓鱼、捕鱼。还要有足够宽大的溪流,以确保水流稳定不轻易干涸,能养活较多鱼。这样好的生境在我省的溪流水库中也是屈指可数。在我市郊县可能就只有2、3处。其中生境条件最好,中秋鸭能长期留下来度过整个冬季的可能只有大樟溪中游的一处。去年的中秋鸭调查结果其实已经验证了上述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