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25|回复: 8

蒋高明:人类属于大地 大地不属于人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 15: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要不要敬畏自然?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话题,古代人在自然面前是小心翼翼的,因为那时他们感觉自我力量太小了,只有害怕的份儿;后来科学家出现了,底气粗了,就不把自然看在眼里了。总之,人自己以为很能了,而有这种感觉的,恰好是因为出现了发狂的科学家而已。然而,需要提醒科学家的是,只有敬畏自然才能保护自然。
先来说敬自然。实际上,即使有了现代科学,人类在自然面前还算不上小学生。

  地球出现46亿年了,若将这个时间比喻成24小时,人类只出现了1秒钟,以1秒钟学到的本领就来挑战自己的祖师爷,除了嫩点,多少有点不自量力吧?最好的工程师加上最强大的技术设备,开动着隆隆的机器,用成百上千的温度和大气压,外加催化剂才能生产出来的氮肥,小小固氮菌在无声息中搞定;人类自己不能制造食物,而所有的绿色植物在眼睛看不见的工厂里(叶绿体),也是在无声息中将无机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有机物,释放了我们呼吸的氧气。而科学家们竟不十分明白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在自然界里,老资格的除了植物和细菌,连我们身边的蚂蚁蝴蝶也有了3.5亿年的年龄,所有的生物共同努力使我们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运转着。对于这样完美的自然,我们难道不该敬重吗?

  再看畏自然。“非典”至今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别的不说,那满大街的人们都戴着口罩走动,立马增加了人与人的距离———原先的同胞变成了随时发生的污染源;北京人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荣耀,似乎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人。就是这样小小的半生命(20-450纳米之间),却让陆地上最庞大、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武器的人类感觉到恐惧。去年的“禽流感”,最近的海啸和地震都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在自然发怒的时候,人没有不怕的,即使最聪明的科学家。

  不敬重自然的结果是轻视自然进而破坏自然,而敬重自然才能保护自然,免遭自然的报复。人类虽然上天了,也入地了,可是环境在迅速污染,生境在碎片化和岛屿化,蓝天碧水已成为奢侈,物种消失的速度在短短的100年超过了过去几万年,二氧化碳增加的速度也是一百年等于过去的一万年,谁之过?英国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表明,地球在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如果前五次是自然发生的,这一回可实实在在是人类造的孽。全球变暖、臭氧层扩大、水资源危机、人口爆炸以及土地荒漠化,哪一点离开了所谓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为什么又制止不住呢?塑料被认为是近100年来人类最糟糕的发明,那么原子弹呢?转基因呢?对于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我们不敬重它、不怕报应,其结果自然是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今天的自然生态退化,当年的“人定胜天”就没有责任吗?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联系着的,就像血液把我们的身体各部分联结在一起一样。生命之网络非人类所编织,人类只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这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

  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话,道出了人与万物息息相关的联系。我们强烈呼吁人类保护自然和回归自然,同自然搞好和谐。要做到这点,首先要谦虚谨慎,从敬畏自然做起。

  □蒋高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5: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比科学家的力量更大

内蒙古浑善达克是京津的风沙源之一。7月上旬,本报记者随同中科院植物所的专家来到浑善达克腹地的正蓝旗,面前的4万亩草地,青草已长到近1米高,而5年前的此地还是沙漠。过去5年中,科学家和当地政府、牧民所做的惟一一件事情,就是在帮助牧民维持生计的前提下,将这片退化草地封育起来,防止牲口进入破坏。
  简单而有效的生态恢复试验,让中科院植物所的科学家们得出结论:种树不如保树,种草不如保草。在生态恢复上,撤下“人定胜天”的旗子,释放自然力,是唯一的出路。
  他们认为,这一模式如果得到推广,人主动退到幕后,让自然唱主角———其效果可能远超国家每年投巨资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蒋高明博士。
  记者:沙尘暴的原因是什么?天灾,还是人祸?
  蒋高明:人祸。对草原最大的破坏是过度放牧,不给草原喘息的机会。植被啃光后,土就保存不住了。
  记者:5年前,你们又是如何治理这片草地的?
  蒋高明:2000年冬天,我们到了浑善达克腹地。那里雪茫茫一片,很多地方一根草也没有。
  我们围住了4万亩公用牧场,用传统的方式,设计了一层层的防护林带,建人工沙障,种柳树、榆树。还搞飞播,撒山杏、沙棘和沙柳的种子,花了五六十万,结果都失败了。
  记者:你们如何发现更好的治理模式?
  蒋高明:2002年6月,当地村支书乌日图的儿子胡赫图格到原来的沙窝子里玩,突然发现那里长出了草,草长到143公分。这不是我们种的,我们种的树没有活,而我们没有管的地方,却长出了高草。可见只要我们在一定时期内禁牧,自然生态很快就能恢复。自然力比科学家的力量更大。
  记者:如果让科学家抛弃原来的做法,岂不是很没有面子?你们花了钱,付出了努力,结果还不如不干。
  蒋高明:如果我们花那么多钱还做不过大自然,那就应采取科学的态度,老老实实退出。科学需要发现,我们在这里的实验,最终有了这个发现,中科院在其他4个地方的实验,得出相同结论:封起来不动的地方,生态恢复要比花钱治理的地方好,太值了!如承认这个结果,那么“三北防护林”工程就可以停了。
  记者:为什么认为“三北防护林”是无效的?
  蒋高明: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阿尔及利亚“绿色坝项目”、美国“罗斯福工程”号称人类有史以来的世界级造林工程,其中“三北防护林”又为四大之首。然而,除了“罗斯福工程”后来调整策略(护土、还草、人退、放弃造林),取得成功外,其余工程收效是不大的,甚至加速了生态退化。
  “三北”中的很多地区以干旱半干旱区为主,不适宜大面积森林分布。树木消耗的水分远大于草本植物和耐旱的灌木,黄秉维院士当年就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试图通过人的努力将森林覆盖率由不到5%提高到15%,代价巨大,水分、温度和风速等注定了这是个“童话”。我们承认大西北经过人的努力,长出了不少树木,但这个代价是动用了后代的水资源。其实,用树木去阻挡土地荒漠化的效果,远不如用草在源头“捂”土壤明显。
  记者:为什么我国仍然在大力提倡造林防沙?
  蒋高明:这主要是认识的“误区”,“绿化祖国”常被等同于“树化祖国”。中国的草原覆盖率为40%,森林不到16%,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种树,在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方,天然分布的就是草原,硬要改变它,只能付出惨重代价。
  20多年来,我们用了几百亿资金来“筑城”,尽管局部收效不小,但北京每年仍有沙尘暴。绵延上千里的防护林,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树”;由于普遍种纯林,在发生虫害时,一倒一大片。这些惨痛的教训足以说明,违背自然规律的造林是得不偿失的。
  记者:既然你们和浑善达克当地人知道这种方式是失败的,为什么还在继续这些徒劳无益的事?
  蒋高明:是利益驱动。群众明知道树木不能活,为什么还要种?一是上面要他们种,二是种了有好处。现行政策强调退耕还林,还林有钱,还草没钱或者钱很少,这样,老百姓当然会选种树了。一些地方领导最热衷造林工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某些草原上的林业局将一株不足1.5米的獐子松报价300元!这些树木后来大部分死了,找谁算账去?治沙造林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实惠不言而喻。
  即使造林成功,其投入产出比也不合算。许多牧民甚至到目前为止,也不知道自己的土地被划进了“三北防护林”区。钱肯定花出去了,但是林在哪?钱花到哪里去了?那些资金集中到几个容易通过验收的项目点上,这些点占不到治理区域面积的10%!这小块地方即使治住了,而大面积的退化依然在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出现“边治理、边退化”、“治理赶不上退化”的根本原因。
  记者:如果按照你们的治理方式,效果怎样?成本是多少?
  蒋高明:连续5年的实验证明,在草原、半干旱荒漠地区,自然界有能力实现生态恢复。我们采取的“以地养地”、“借助自然力恢复”途径,成本只有每亩20元,而真正用在生态恢复上的费用只有每亩4元钱围栏费!更令人工林所望尘莫及的是在没有任何投资的前提下自然恢复。在草原或者荒漠地区,破坏的因素是人与牲口,生存压力能否消除是决定生态恢复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实现生态恢复效果,必须保障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科学家、农牧民,甚至企业家应当联手,寻找理性的恢复方案,使治理风险有人承担。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5: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敬畏自然到善待自然

蒋高明

        战国时,有个叫旬况的思想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南宋的刘过在此基础上发挥成了“人定兮胜天”,即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后来,在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以此作为思想武器,做出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壮举。这个热潮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后,达到了登锋造极的程度,其结果使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了空前的破坏。
        上世纪50年代,祖国大建设要“超英赶美”、“大跃进”,为了提高钢铁产量,土法上马大炼钢铁,将山上大片的森林砍伐烧掉,把好铁烧成不能用的生铁。钢铁产量没有上去,但我们的森林却大大减少了,更可怕的是山坡上的土壤没有了森林植被保护,很快发生水土流失,迅速变成秃山。为加速提高工农业产值,人们不是在科学上找出路,而是在文字上做游戏,各地报的粮食产量竞相攀升,放出了亩产3万斤的“卫星”。现在看来是个历史的笑话,可那个时候的人民却是异常认真的。难道事情过去了,我们就不该反思么?不是当时也有的植物学家说如果光能利用效率理论值达到5%的话,产量过万斤也有可能吗?  
        60年代,备战备荒,辽阔的三江平原、新疆绿洲、内蒙古草原被开垦,虽然今天变成了“米粮仓”和“棉花垛”,可是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却困扰了40年后的中国首都和华北地区。原来是上辈人动用了我们这一辈人的资源,这笔帐再让下一代偿还?
        70年代农业学大寨,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向草原要粮,使自然生态系统迅速碎片化、岛屿化,大量湿地消失,地球之“肾”发生“萎缩”。更不可弥补的是,扰动了的土壤通过风力和水力的作用被带到了大海,一去不复返。有人提出植物可以吸收污染物,于是人们继续排放,指望着植物来吸收,可环境污染更严重了,严重到一些城市从卫星影像中消失。那些美丽的数据变成了论文,论文造就了很多的教授、研究员甚至院士,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80年代初,有生态学家告诉人们来自丹麦和英国的米草可以保护海岸不受侵蚀,于是就有了后来在江苏盐城的引种成功。但是今天来看,米草在原来引进的地方(滨海县老黄河口)并没有保住海岸(这里大海向陆地侵入了10公里),反而迅速侵占了南到福建、北到辽东湾的海岸线,成为巨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栖息地因为米草蔓延而消失,水产养殖大受其害。
        从70年代开始,祖国启动了美丽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到了90年中进入第三期,目前正在实施第四期,花了上千亿,造就了数百名县委书记和劳动模范,可今天的沙尘暴越刮越多。这些卫士能否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起到作用,很值得今天的人们来认真思考。
        如果那些生态历史问题是“政治挂帅”的产物,生态学家还有逃脱责任的理由;但放在今天,“生态建设”依然是“生态破坏”,科学家尤其是生态学家就难逃其责了。
        其实,自然界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后,各种过程都达到了动态平衡。一些所谓的自然灾害是环境要素正常的波动,即使海啸、火山和地震,也是自然发生的,我们要学会躲避它们,要抗拒吃亏的肯定是人类。我们必须敬畏自然,相信人力不如自然力。自然的法则永远是,人离开了自然不能生存,而自然离开了人类将存在得更好。是大自然无私地养育了人类,人类要知恩报恩,不能恩将仇报。对于自然,只要我们不粗暴干涉,她会修复人给她的创伤,而这个代价是很小的。因此,我们必须善待自然,给自然以喘息的机会。
发表于 2007-8-3 20: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必须善待自然,给自然以喘息的机会。
发表于 2007-9-1 15: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来了,美国最早在太平洋一个小岛上进行原子弹爆炸实验的那个什么岛到十几年后居然也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发表于 2007-9-11 23: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的力量和规律,真是奇妙无比
发表于 2007-10-1 09: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恢复的植被往往比投入巨资去植树、种草效果更好。在生态恢复上释放自然力,是惟一的出路。
发表于 2007-10-1 18: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人定胜天的话飞天去吧:fd
发表于 2007-12-7 13: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桫椤 于 2007-8-3 20:44 发表
我们必须善待自然,给自然以喘息的机会。

:hear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12-3 00:42 , Processed in 0.0601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