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13|回复: 40

[讨论]大海啸之后的"人要敬畏大自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4 19: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自“自然之友”论坛:<a href="http://www.fon.org.cn/forum/" target="_blank" >http://www.fon.org.cn/forum/</A></P>
<><FONT color=#ff0000 size=5>观点一</FONT></P>
<><B>何祚庥:“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B></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FONT></P>
<><B>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B>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B>驳“人要敬畏大自然”</B>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P>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19: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ff0000 size=5>观点二:</FONT></P>
<><B>新京报:“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 文/汪永晨 </B></P>
< 2em?>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 2em?>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P>
< 2em?>    而自从有了这个口号后,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

< 2em?>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他表示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P 2em?>    在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

<P 2em?>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多少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响应。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P 2em?>    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

<P 2em?>    文章中说,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何先生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P 2em?>    我们姑且不说修水库的愿望是为了防洪,为了发电,我们只说三门峡水库修了近半个世纪了,发电量和预期的设想差距有多大,就是这四十多年来它给渭河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吗?

<P 2em?>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生病。

<P 2em?>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

<P 2em?>    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P 2em?>    我希望在我们人类正在面对刚刚发生的大灾难时,真要好好辨一辨,人类需要不需要敬畏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感谢何祚庥院士为我们发起了这场论战。</P>
<P 2em?>                                                                                           汪永晨(北京环保学者)</P>

发表于 2005-1-14 23: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祚庥院士提出的反“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让我震惊!</P>
<>且不提其论点的偏颇和狭隘,姑且指出其谈话中的几个论据的硬伤。</P>
<>一。东南亚及南亚发生的海啸导致了巨大灾难。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但是,科学家也指出,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许多做法是加重海啸损失的重要原因,比如近海修建密集的居住区,破坏能减弱海浪的红树林和珊瑚礁。另外,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两极冰层逐渐融化,全球海平面逐年上升,海岸不断被海水侵蚀。这也是导致海啸破坏力如此巨大的因素之一。</P>
<>二。三峡工程的利弊孰大目前尚且不能盖棺定论。早在十几年前,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时,我念书的学校里有一个院士参加,然而,据他所讲,其决策程序远非透明,很多反对的声音没有机会也不允许讲出来。因为,在那之前很长的时间,作为水坝大国,美国已经已经不再修大水坝,水坝对自然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已经造成恶果并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当然,这种破坏与何院士的“以人为本”相去甚远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还记得埃及的阿斯旺高坝的教训吗?</P>
<>三。把某领导的讲话作为大型公众决策的依据,这种做法就不用我多说了吧。</P>
<>四。“非典”的元凶不是果子狸,而正是人自己。人家果子狸在山里待着好好的,人把它逮出来吃了,惹出烈性传染病为害人自己,怎么果子狸倒成了元凶了?人的这种生存霸权,是人不断遭到自然报复的根源。</P>
<P>写不下去了,如果科学院的院士也能举起反自然的大旗,我不知道,中国的环保,前途何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05-1-14 16:51: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5 04: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大多数科学家喜欢坐在家里找资料写论文,呵~</P>
发表于 2005-1-17 18: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很多所谓的专家基本上是在家里臆想的!</P><>我认为,人定胜天真是一个生态悲剧啊!一个真实的例子在去年,由于领导的决策是西北部两个县的人民成为世仇(不知道现在解决没有?):去年整个西北部干旱连绵,为了决绝干旱问题,甲县领导决定人工降雨,由于西北部本来雨云就少,他们这么一截留,导致隔壁乙县连续干旱,在该降雨季节没有一滴雨来临,导致两县人民矛盾骤增,引发冲突。</P><>实际上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损益是均衡的,你得到多少,终要付出多少,有时候付出还更多!</P><>不过我认为,我们可以了解自然规律,并且应用之,而不是去改变它——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这样。</P>
发表于 2005-1-23 0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一本书《狼图腾》,虽然说的是民族性的问题,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共处中究竟是“人定胜天”还是“顺其自然”这样一个基本的环保问题,感觉何的说话就是上面的喉舌,呵呵,代表了很多执政者的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却让人不敢苟同。</P>
发表于 2005-1-24 00: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 0cm 0cm 0pt">    不然。<p></p></P>< 0cm 0cm 0pt">    如果有一位陷入绝境的人和一只陷入绝境的鸟儿,你能且只能救助其中的一个,你选择谁?我选择人,因为人的心性是相通的,他的痛苦我能感同身受,而鸟儿我则要去想象。那么作为一个民选(即便是形式的)的政府呢?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p></p></P>< 0cm 0cm 0pt">    我也羡慕一些富裕国家的能以自然为母,但他们也曾以自然为器,因为曾经的发展和掠夺,现在他们没有贫困饥饿,在反思和弥补中,与环境渐进融合。可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尚贫穷的、很多机制还不成熟的、但急欲发展的国家,与环境的矛盾是必然的。但国家面临的矛盾不仅是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还有在国际地位的问题,贫穷者挨打,与周边国家的诸多矛盾等等,所以必须发展和作为,只是如何能将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少,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p></p></P>    对自然敬可,畏不可。
发表于 2005-1-25 08: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已触及我们这个群体的自然价值观,并推及将成为观鸟会日后选择行为取向之时的思维依据。</P>
<>人是什么东东?人及其行为本身“天生”得都构成自然系统的一部份,紧密且不可分离。那么,“人”怎么会反“自然”?</P>
<>又如果说“存在本身就具有合理性”,于是人之行为,即便是反自然的行为也是这个“自然”可默认的一部份,比喻说:自然让类人猿走出森林进化到可直立行走、具有超级思维意识的“人”这件事,本身就是反自然的行为?</P>
<>另,可以明确的是-------海啸并不是天灾,仅仅是象喜马拉雅那样的造山运动,本来就是种纯自然的系统调整,当然在这起事件中“消亡”的是生灵的、社会学意义的人吧。也许,我这样说太“轻松”了些,那么是我错了。</P>
<>本贴,再顶一下先。</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05-01-25 00:39: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8 19: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有的时候是陷井,使人进行不必要的思辩,以为楼上即是此种情形。</P><>自然可广为万物,狭则为非人造之物,楼上所述是前者,而本贴之自然是后者。</P><>倒是”以人为本”的”人”要好好嚼一嚼。</P>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21: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载:<a href="http://www.fon.org.cn/forum/showthread.php?s" target="_blank" >http://www.fon.org.cn/forum/showthread.php?s</A></P>
<>再说“敬畏自然”就是反科学

                           ·方舟子·

    我在《“敬畏自然”就是反科学》一文中,指出“敬畏自然”,就是敬仰
和害怕自然。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人类》(《新京报》
2005年1月14日)引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敬畏的意思是“又敬重又畏惧”,
质问我敬重和敬仰的意思一样吗?“敬”的准确意思是什么并不重要。汪永晨
心目中的“敬”,其实既非“敬重”也非“敬仰”,而是“崇拜”。她以前在
tom.com的访谈《怒江在向我们人类求救》中就呼吁中国人要把崇拜和畏惧大
自然做为自己的信仰。有人愿意崇拜大自然,那当然是其信仰自由,虽然我本
人想像不出对蚊子、臭虫、病毒、病菌、地震、海啸这些大自然的产物有什么
好崇拜的。我在前文中已指出,“敬畏自然”的要害在于“畏”,是要人们害
怕大自然,反对人们去认识、利用、改造大自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科学
思想、研究和应用发生了冲突。

    汪永晨说她并非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不是要充当大自然
的代言人。但是,她把印度洋海啸说成是“上帝发怒”、“来自上苍的警示”
(汪永晨《对大自然心存敬畏》,2004年1月13日人民网),把两年前中日登山
队员在攀登梅里雪山时遭遇雪崩遇难说成是践踏神山、神山发威导致,喇嘛念
经才使雪山云雾散开(汪永晨《生态的忧患与媒介的责任》,2004年9月25日
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演讲),这难道仅仅是比喻,而不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
识、有人格的神灵?我说你们所谓的“敬畏自然”就是在宣扬把天灾当天谴的
“天人感应”蒙昧观念,错了吗?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的反科学的信仰?

    汪永晨告诉我们一条消息,说世界自然基金会做了调查,凡是珊瑚礁和红
树林保存完整的地方,海啸受灾程度明显轻于其他地方,问我对此有何看法。
我查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网站,这只是该会某个官员的说法,并未被严谨的研
究所确认(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署反而认为此次海啸会对珊瑚礁和红树林造成
重大破坏)。即便真的如此,也不过表明在某些地区的某些天然屏障可以减轻
海啸的危害,并不能把海啸的成因和破坏作用归咎于人为因素。我们保护珊瑚
礁和红树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不是为了预防海啸。珊瑚礁和
红树林保护得再多再好,海啸还是会发生,危害还是会造成的。

    正如我以前已说过的,海啸的爆发和生态状况毫无关系,它是由于大陆板
块的相互碰撞导致的海底大地震引起的,是纯粹的天灾。这种天灾是目前的科
学认识和技术手段所无法克服的,只能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有些天灾是有可
能被征服的。我在前文中举了个如果未来有小行星要撞地球灭绝人类,我们是
否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将其征服的例子,汪永晨却反过来问我为什么没有人要采
取一切手段征服海啸,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征服海啸与征服小行星不同,我
想像不出有何手段可以征服它。如果未来某一天人类有了征服海啸的办法,难
道也只能“崇拜和畏惧”海啸而不能对其下手吗?

    许多人对何祚庥院士的言论不满,却没有耐心去搞明白他究竟在说什么。
例如,何院士说“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这个“人”并不是仅指
现在的人或局部的人,并不是说可以为了满足现在人的需要不惜牺牲未来人的
利益。汪永晨一再以破坏环境对人们造成了多大的灾难,未来又会发生什么灾
难反驳,也是牛头不对马嘴。

    何院士是针对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而发表其反对敬畏大自然的观点的。
其实真正的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很少会对大自然采取非理性的态度。更值得我
们注意的是一些可能连一门生态学的课程都没有上过的环保活动家和环保学者。
他们只凭自己的信仰和一腔热血大声呼吁,却缺乏生态学的知识乃至基本的科
学知识。汪永晨在tom.com的访谈中一再提到不能为了二千万度的电就破坏怒
江,认为那点电随便就可以省下来,就是缺乏初中物理知识的表现。怒江水电
计划的总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汪永晨显然分不
清千瓦和度(千瓦时)的区别,2000万千瓦当成2000万度,把怒江水电发电量
贬低到5000分之一!有点科学头脑的人怎么可能去认真对待这样的环保学者的
反对意见?

    我们不管讨论什么问题,总应该先弄清楚对方究竟在说些什么,并掌握必
要的知识和逻辑,才有讨论的基础和必要。

</P>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22: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B>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吗?</B></P>
<H3 align=center><FONT size=2>梁从诫 </FONT></H3>
<>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本的标题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P>
<>  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P>
<>  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P>
<>  何院士“在这里”提出的所谓“尖锐的理论问题”、“深刻的哲学问题”是什么呢?原来,无非是国际上早已熟知的,并受到愈来愈多批判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例如,早在1992年8月,在瑞典乌普萨拉举行的第九次国际科学哲学大会上,瑞典科学哲学家格斯特隆就曾对造成人类环境破坏的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过尖锐的批判;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学者邱仁宗教授也早在1998年就在刊物上发表了题为《脱离人类中心论———关于环境的伦理》的文章。可见,何院士“在这里”提出的,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只是一个伦理学界长期争论着的老话题。在他的文章中,“以人为本”和“以人为中心”,可以说完全是同一的概念。</P>
<>  环境伦理学界一直在关注的一个理论焦点是自然的价值。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人是自然的产物,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那么,曾经孕育了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大自然,是仅有其工具价值呢,还是也有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人类毕竟与动物不同,对于动物来说,自然界只有两种东西: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其他无所谓价值。对自然的价值判断,是人类在脱离了单纯把自然看作生存依托之后,才有可能产生的高级理性思考。而正如前述邱教授的文章里所说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的生母只有工具价值,那是对母亲的污辱,也是对自己的污辱,同理应当可以推及大自然这个人类共同的母亲。事实上,人类,特别是我们中国人,早就赋予了大自然以远超于工具以上的价值,中国古代无数的哲学、文艺作品都以歌颂自然的美和从中所感悟的伦理原则为主题。老子的《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自然不仅是美的,而且是有“德”的。仅仅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历来不是中国哲学的传统。</P>
<P>  这次争论的核心,即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是否具有超越工具以上的价值这个问题,其实是两种世界观、价值观之间的根本性分歧。当我读到何院士所说的“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这句话时,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当许多民间环保人士正在热衷于保护可可西里的野生藏羚羊、反对盗猎的时候,北京某著名大学的一位教授竟然当面问我:“就算藏羚羊都灭绝了,又有什么关系?”我一时语塞,只能反问一句:“那大熊猫都灭绝了,又有什么关系?”那位教授也无言以对。其实,按何院士的逻辑,大规模猎杀藏羚羊也是“以人为本”的,攫取藏羚羊绒不也是“人”的需要吗?</P>
<P>  由此看来,在这个大本大源的问题上,我们与何院士的分歧不是通过争辩就可以达成一致的。我们并不企望能“说服”对方。也许,点出彼此分歧的要害,也就适可而止了。</P>
<P>  当然,一切争论的起源,还是因为地球上有了人类这个既能操纵高级科技手段,又能进行高级抽象思维和价值判断的物种。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不得不扮演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其前提本身就隐含着悖论,也就是整个争论的一个令人尴尬之处。不仅如此,当人们试图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评价人类对自然所带来的影响时,却发现自己也是这个“自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对自然的影响也同时在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因此人们也“中立”不起来。这两者便构成了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的双重困境。</P>
<P>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自然’”。</P>
<P>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P>
<P>  问题在于,古代人类的技术能力毕竟有限,在近代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对自然的改造,一般都在自然能够自我恢复的范围内(当然,其前提是人类影响自然的活动由于某种原因而中止了):城池、宫殿会湮灭,林木会再生,桑田久被荒废也会再变为沧海。但是时至今日,人类已经掌握了几乎是永久性地改变地球本来面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如果人类仍然认为大自然不过是一个可以任由宰割的顺从的对象,就可能给地球造成不可恢复的负面影响。因此,人类在实际采用这类技术时,就应格外慎重。</P>
<P>  何院士是物理学家,当然比我们更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而规律正是大自然最重要的内在品质之一。违反自然规律所造成的长远后果,往往也正好违背人类的初衷,这就是恩格斯所谓的大自然的“报复”。</P>
<P>  回顾人类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中国当代史,我们所做的违反自然规律,从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还少吗?“大跃进”时代的“豪言壮语”,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大炼钢铁,超英赶美”之类的话及其后果,想来何院士也还不致忘记。谁能保证,我们今后就不会再干这种蠢事呢?</P>
<P>  至于第二点,所谓畏惧,是指当地球上发生自然的或人为引发的大规模灾难时,人类的避难逃生本能。而这种本能的依据,就是一个“怕”字。当发生这类灾难的时候,我想任何人也不会从容地“挺身而上”。</P>
<P>  地球上发生这种灾变,既有历史的记录,更存在着将来的可能。不提这次印度洋海啸,仅凭几十年来的记忆,我们就经历过1976年瞬间死亡24万人的唐山大地震,经历过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爆炸事故,等等。后两者死伤人数都以万计,而它们不都曾被视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就吗?毕竟,人类对于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的长远后果的预见性,还是很肤浅的。如果像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目前还难以准确预报的话,那么对人为的灾难我们是不是应当努力防患于未然?而这种预防的出发点,难道不就是一个“怕”字,怕出事,怕死人吗?</P>
<P>  所以,我个人认为,让人类敬畏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谦卑一点、谨慎一点,不要那么自信乃至狂妄,不要认为整个大自然都天然地以人为“中心”,只要我们“一声吼”,地球就得“抖三抖”,这并没有什么坏处,上不到“反科学”的纲上去的。</P>
<P>  相反,据我看,这才是对待“科学”真正理性的态度。须知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到处挥舞它的时候,请留神别伤了自然,到头来,也伤了自己。</P>
<P>  何院士看到最后一句话时,可能会笑着说:“哈哈,怕伤了自己,可见还是‘以人为本’呀。”但这个笑并不足以模糊我们与何院士之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价值观的原则分歧。能够超越自己,去思考和追求一种更高的道德原则和精神境界,我想这应当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吧。</P>
<P align=right>自<a href="http://www.fon.org.cn/index.php?id=4855" target="_blank" >http://www.fon.org.cn/index.php?id=4855</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05-03-14 14:48:1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22: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有时觉得针尖不对麦芒!
 楼主| 发表于 2005-3-10 22: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网访何作庥,大家自己去看吧!</P><><a href="http://www.fon.org.cn/forum/showthread.php?s=9576a71460b8100dd42499d07efd9001&amp;threadid=7090&amp;perpage=15&amp;pagenumber=9" target="_blank" >http://www.fon.org.cn/forum/showthread.php?s=9576a71460b8100dd42499d07efd9001&amp;threadid=7090&amp;perpage=15&amp;pagenumber=9</A></P>
发表于 2005-3-23 06: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稻草人</I>在05-03-10 14:45:03的发言:</B>
唉,有时觉得针尖不对麦芒!</DIV>
<>我也有BIO的类似感觉,再思考。
<>也读原生态的:<a href="http://www.bird-watch.org/dispbbs.asp?BoardID=9&amp;replyID=7039&amp;id=1021&amp;skin=0" target="_blank" >http://www.bird-watch.org/dispbbs.asp?BoardID=9&amp;replyID=7039&amp;id=1021&amp;skin=0</A></P>
发表于 2005-3-25 0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个在生态学上已经比较认可的关于生物和环境关系的假说:大地女神假说,也叫<FONT size=2>“盖娅<FONT color=#000000>假说</FONT>”(Gaia hypothesis)</FONT></P><>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Gaia假说,即大地女神假说。该假说认为,<FONT color=#f70938>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FONT>地球大气的成分、温度和氧化还原状态等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以及排泄废物、分解等,对偏离作出反应,缓和地球表面的这些变化。
  Gaia假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生态学意义,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自工业化革命以来,各种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等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有"地球的肺"之美誉,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空气O2和CO2的平衡、保持水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的减少,意味着调节能力的减弱。目前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一方面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有关,另一方面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12-3 16:48 , Processed in 0.0663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