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4|回复: 5

野花野草与城市生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5 23: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野花野草与城市生态

尹卫国    2007-11-10 09:26:02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官员日前对记者说,北京准备在城市的河道两岸、道路两边以及市中心的钢筋水泥建筑密集区域,尝试种植生命力旺盛的野草,包括蛇莓、多种胡栀子、旋覆花、大叶铁线莲、紫花地丁、委陵菜等,让城市绿化更接近自然生态。

    这是一个好创意和务实之举。野花野草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和资源。野花野草优点很多,一是成本低廉,经济适用,基本不用投资,只需花一点人工养护费用;二是生命力旺盛,适应气候,用野草铺制的草坪不怕压、不怕踩、不用浇水;三是野花野草五颜六色,色彩缤纷,且品种众多,适应不同的季节,用野花野草绿化、点缀城市,能保持自然原生态,可以让厌倦尘嚣的都市人更亲近大自然。喜爱旅游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当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来到僻静乡村看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一种清新和赏心悦目的感觉顿时油然而生,如果把这美景搬到城市,那是多么地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多年来城市绿化存在一种误区,认为野花野草杂乱无章,难登“大雅之堂”,有碍城市观瞻和文明卫生,“斩草除根”而后快,故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全民“除草”运动。与此同时,绿油油的草坪却备受青睐,成了“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象征。人工栽种的草坪虽然整齐有序,但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除品种和色调单一外,尤其是养护成本过高,据绿化专家测算,草坪造价一般在每平方米7元以上,防病、治虫、割草等日常养护尚需要大笔费用。草坪本身很脆弱,老化、退化得快,还要经常浇水,作为缺水城市是不适用的。同时草坪实用性差,人不能踏入,大量占用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

    其实野花野草是最符合生态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有着很强的净化城市空气的功能,合理栽种可以把城市打扮的既艳丽妖娆又不失“野味”。我的一位朋友曾在德国留学,据他讲德国建设生态城市很重视绿树、草坪和野花野草的合理搭配,形成交相辉映的美景,使城市有了乡村的气息和韵味。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北京将不上“大雅之堂”的野花野草引入大都市,是生态文明和城市绿化观念的更新,期待更多的城市青睐野花野草,把城市装扮得更有“生态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3: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与自然和谐”断想

武夷新语
“人与自然和谐”断想

金文钦    2007-11-04 08:07:43  

    说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不由得想起发生在广西的一起老虎伤人事件。那是今年2月22日午后,年仅6岁的儿童莫瑞欣在昆明动物园与一只雄虎合影时,突然被老虎一口咬住头部,经抢救无效死亡。之后有主张对老虎处以极刑的,也有主张对老虎施以关禁闭的。专家们则认为,人有家园,其他生物也应有家园。野性的老虎被囚禁在笼子里,能不歇斯底里吗?老虎伤人是必然的,实际是人犯了错误。人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人不能因为自己是高等生物,就可以随意支配和侵犯其他生物。这是从生态伦理的高度看待人与动物(自然)的关系。

    实际上,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萌发。荀子在《荀子天伦》中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说的是天体运行有自身规律,不因人而存在。管仲认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认识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山与水破坏了,水土流失了,必然影响鱼龙鸟兽的生存。道家则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古人还借12种动物形象来搭配人的12属相,说明人与自然界万物的天然联系。

    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还可以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中得到体现,有的已形成宗教礼仪或古训。比如,每年春节家家户户“祭土地公”,祭祀中用中指弹酒,首先敬“天地”。厅堂正中墙壁上张贴“天地君亲师”条幅,也是“天地”居于首位。不少地方把“风水林”视为庇佑百姓的“神灵”,形成护树尊树敬树则吉、毁树则凶的观念。还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荫及后代”的古训,把“种树留荫”视为对后人的一种责任。

    到了19世纪,世人就开始对生命和环境关系的研究。英国学者莱昂波特在《大地伦理学》中提出,人类应尊重生物生存的权利。法国学者施韦兹认为,无辜地杀死动物,毁坏生物是不道德的,人和生物应是密切的相互感激的关系,并强调伦理学要包括研究人对生物生态的行为规范。中国学者对生态伦理的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1983年中国学者就提出“人与自然界不是主仆关系”的新观点。

    当今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在这种的情势下,如果没有相应道德力量对人的行为约束,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就会显现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只有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可能持续发展。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物种,人类有权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生存发展要求,但也有义务和责任,尊重自然,回馈自然,保护生态的稳定性,使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其实,那更是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和谐社会”理论,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到关系社会和谐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应当说,这是生态伦理的最高境界。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处于主动和决定的地位,而人的行为是受思想道德支配的。人类占用过多的自然资源,势必影响和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因而人对自然的态度,也就制约和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地球人都意识到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从而具有很高的生态伦理道德,才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才有生态文明可言。
发表于 2007-11-16 10: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1-16 11: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1-16 1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共赏! 还望鼻涕荐文多多。:fd
发表于 2007-11-16 16: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9-28 10:21 , Processed in 0.0675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