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44|回复: 10

[译文]中文鸟名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3 05: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响应会长号召,网上搜来文章一篇,惭愧的是老外好像对此研究得比我们更深入。</P>
<>来自</P>
<><a href="http://www.cjvlang.com/Birds/intro5.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cjvlang.com/Birds/intro5.html</A>






<><FONT size=4></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5: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36pt? 5pt>1<FONT face=宋体>.漫长传统影响</FONT></P>
<>
< 36pt? 5pt><FONT face=宋体>中国具有东亚最悠久的文字史及文化传统,在此方面远在日本和越南之上。<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郑作新">郑作新</st1ersonName>教授<FONT color=#ff0000>(</FONT></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face=宋体>译者注</FONT>1*</FONT><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00>)</FONT>在他的著作《中国鸟类指南》的序言中一直追述到兴盛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代。根据他的序言,“鸟”,“雉”,“雏”,“燕”等文字的雏形都曾在甲骨文上出现过。(中国人古代把龟壳或其他动物的骨头放在火上烤,根据裂纹进行占卜从而把龟壳等保留下来)。</FONT></P>
<>
< 36pt? 5pt><FONT face=宋体>上述文字的保留是意义非凡的,日本人和越南人的祖先也通过大致相同的方式获得了一些常见鸟的名字,然而非常不幸,很过文字难以分辨,或者其发音无从考证。因为仅仅根据文字往往无法判别其当时的发音。</FONT></P>
<>
<P 36pt? 5pt><FONT face=宋体>甲骨文一直到十九世纪才被发现,进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古典文明开始于孔子的时代。在儒家经典《诗经》(写于</FONT>3000<FONT face=宋体>年前)里,首次记载了约</FONT>70<FONT face=宋体>种比较可靠的鸟名。著于秦汉时期(相当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尔雅》 <FONT color=#ff0000>(</FONT></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face=宋体>译者注</FONT>2*</FONT><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00>)</FONT>对诗经中的花和动物志都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后来在后唐(公元</FONT>25-220<FONT face=宋体>),唐代(公元</FONT>618-907<FONT face=宋体>)及宋代(公元</FONT>960-1279<FONT face=宋体>)等年代,人们都作了一定程度对鸟类归纳总结的工作。</FONT></P>
<P>
<P 36pt? 5pt><FONT face=宋体>公元</FONT>1596<FONT face=宋体>年(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出版,集当时中国动植物知识之大成,涉及命名,背景,味道和医学用途多个方面。其中部分内容是专门谈及鸟类的,共列出</FONT>77<FONT face=宋体>种鸟,其中包括一些虚构的鸟比如凤凰,和半虚构的鸟比如鸵鸟。</FONT></P>
<P>
<P 36pt? 5pt><FONT face=宋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本草纲目》作为一本具有里程碑高度的书籍,它不仅没有带动后人对于科学的追求,反而阻碍了后人的研究。</FONT></P>
<P>
<P 36pt? 5pt><FONT face=宋体>明朝后期除了《本草纲目》之外,还有一本地位稍逊的《三才图会》 <FONT color=#ff0000>(</FONT></FONT><FONT color=#ff0000>*<FONT face=宋体>译者注</FONT>3*</FONT><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00>),</FONT>出版于</FONT>1909<FONT face=宋体>年,书中附有鸟的绘图,然而很多不甚清晰或可靠。</FONT>




<P>
<P>
<P>
<P>
<P>
<P>

</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5: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 36pt? 5pt><FONT face=宋体><B>2</B><B>.现代鸟名的由来—文字书写的至高地位</B></FONT></P><FONT face=宋体><B></B></FONT>
<>
< 36pt? 5pt><FONT face=宋体>谈及现代鸟名,作为精英学者的自然科学家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的书写历史。由于现代人对于语言的潦草且急功近利的态度,写于</FONT>1596<FONT face=宋体>年的《本草纲目》里的规范命名反而更胜于现代的口语称呼。</FONT></P>
<>
< 36pt? 5pt><FONT face=宋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现代人叫做“猫头鹰”的“枭”,自然科学家更倾向于把它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命名</FONT>--<FONT face=宋体>“枭”,这和“鸮”,“鸱鸮”一样,都是在《本草纲目》中列出的名字。</FONT></P>
<>
<P 36pt? 5pt><FONT face=宋体>在有些情况下,人们采用文学化或通俗化的命名。比如在大陆,人们称之为“天鹅”的鸟在台湾保留了更有文学色彩的名字</FONT>—<FONT face=宋体>“鹄”</FONT>—<FONT face=宋体>用以命名部分种类的雁形目</FONT> &gt; <FONT face=宋体>鸭科鸟。</FONT></P>
<P>
<P 36pt? 5pt><FONT face=宋体>当然,还有一些文字上的演变不能不提及。比如“鸱”字在《本草纲目》中本指鹰,但是这一说法在现代的规范命名中已经完全被废弃了,“鸱”成为了一个仅仅和枭或者夜莺有关的书面用字。</FONT></P>
<P>
<P 36pt? 5pt><FONT face=宋体>科学家有时从文学中寻找灵感为新发现的鸟命名。比如中文中的“林鵙”直接译自英文鸟名</FONT>wood shrike<FONT face=宋体>。 <FONT color=#ff3300>(</FONT></FONT><FONT color=#ff3300>*<FONT face=宋体>译者注</FONT>4*<FONT face=宋体>)</FONT></FONT>


<p>
<p>
<p>
<p>
<p>
<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5: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 5pt 36pt"><FONT face=宋体><B>3</B><B>.多名共存和方言影响</B></FONT></P><FONT face=宋体><B></B></FONT><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本草纲目》有一个和中国早期鸟名共同的突出的特征即命名的多样化。在很多情况下,同一种鸟在不同地域,不同方言都对应不同的鸟名。甚至在《本草纲目》出版的同期,一些书中列出的鸟名在当时就已经过时了。</FONT></P>< 5pt 36pt"><p>并列出多个鸟名的传统至今存在。比如在大陆和台湾的网站都会在鸟名的位置列出许多个常用鸟名(俗名)。</p></P><p>< 5pt 36pt"><FONT color=#000000>不幸的是,多样化的鸟名往往被一古脑网罗进来,却忽略了每个名字在时间和地域上不同的流通特征。有些名字仅仅应用于偏远的乡村,有些是被废弃的学名,还有些是从日语中的中文字囫囵得来。</FONT></P>< 5pt 36pt"><p>还有一个方言的问题。中国历来有多种方言并存并互相借鉴的传统。这在影视作品中多有呈现,同样的字眼用不同的方言读出来可能天差地别,从而造成不同的印象。比如在台湾,鸟名总让人感到带着闽南话的味道,不太像普通话;虽然用普通话的文字表达的鸟名赫然呈示,缺有可能永远不会使用。在大陆,同样的问题也普遍存在。</p></P></p></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5: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 5pt 36pt"><FONT face=宋体><B>4</B><B>.西方惯例和鸟种分类的影响</B></FONT></P><FONT face=宋体><B></B></FONT><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正如前文所说,对鸟的收集和分类的研究开始于</FONT>18<FONT face=宋体>世纪的欧洲。许多关于中国鸟类的书籍出版发行,其中包括</FONT>1863<FONT face=宋体>年</FONT>Robert Swinhoe<FONT face=宋体>的《中国鸟类》(</FONT>Chinese birds<FONT face=宋体>,英文)和</FONT>1875<FONT face=宋体>年</FONT>David<FONT face=宋体>和</FONT>Oustalet<FONT face=宋体>合著的《中国鸟类》(</FONT>Les oiseaux de Chine<FONT face=宋体>,法文)。在</FONT>19<FONT face=宋体>世纪,</FONT>Gee, Moffett, <FONT face=宋体>和</FONT> Wilder<FONT face=宋体>合著了《中国鸟类尝试目录》(出版于</FONT>1926-27<FONT face=宋体>年,由</FONT>Gee<FONT face=宋体>修订于</FONT>1931<FONT face=宋体>年)。直到</FONT>19<FONT face=宋体>世纪</FONT>40<FONT face=宋体>年代,中国才拥有了自己的鸟类学家,<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郑作新">郑作新</st1ersonName>教授在</FONT>1947<FONT face=宋体>年对中国鸟类进行初次统计。从那以后直到他于</FONT>1998<FONT face=宋体>年逝世,<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郑">郑</st1ersonName>教授一直是中国鸟类志研究的领军人物。</FONT></P><p>< 5pt 36pt"> <FONT face=宋体>为了给数量繁多的鸟官方命名,中国的鸟类学家已经摆脱了困扰并且根据分类学的原则“批量化”地制造出大量的鸟名。与分类学不符的名字往往被替换掉了。这也是中国官方鸟名极端规律的一个因素之一。</FONT><p></p></P></p></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5: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 5pt 36pt"><FONT face=宋体><B>5</B><B>.日文的影响</B></FONT></P><FONT face=宋体><B></B></FONT><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中国鸟名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方面是其也受到日文的强烈影响。日本的鸟类学家远远早于中国人,早在</FONT>18<FONT face=宋体>世纪就相当活跃。既然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中文鸟名会收到日文的影响也就不那么奇怪了。</FONT></P>< 5pt 36pt"><p>让人饶有兴致的是日文鸟名被采用的方式。事实上,所有的日本字中都采用了中文的字符,按照日文的规则发音。当中文从日文中“借用”鸟名时,仅仅采用了文字的部分,发音仍然按照中文本来的发音。基于上述原因,这些文字可以一成不变地照搬过来。</p></P>< 5pt 36pt"><p>事实上,日文中对于汉字的使用已经发生了变化。举一个小例子,现代日语中的“赤”相当于中文中的“红”,因此在给鸟命名时日本人多用“赤”,而中国人多用“红”。然而,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中文鸟名中保留了“赤”字,很显然是受到日文的影响。当然,“赤”字在中文中依然存在,只是不那么常用罢了。</p></P><p>< 5pt 36pt"><FONT color=#000000>更大的问题在于,用中文书写的日本鸟名和对应的中文鸟名指的完全是不同的两种鸟。(比如,见“用中文书写的日本鸟名”一篇)</FONT></P><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 color=#000000>由于中国和日本在语言上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文的影响而很难一下子理清。然而,“海燕”一词确实是从日文中借用过来的;“鸲”字也极有可能来源于日本字“駒”。</FONT></P><p><P 5pt 36pt"><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宋体>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一些看起来像是来自东瀛的名字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比如“郭公”一词像极了布谷鸟在日语中的发音</FONT>,<FONT face=宋体>可是如果匆匆下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本草纲目》里就清清楚楚地记载着“郭公”一词。相反,这倒更可能是日语从中文的某一摹仿布谷鸟叫声(郭公)的方言中借鉴来的。</FONT></FONT></P><P 5pt 36pt"><FONT color=#000000></FONT><p>日文对于中国鸟名的影响较少有论述提及。不幸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民族主义的激化更是成为话题的禁区。在反日情感强烈的现代中国,一个中国人即使知道这种影响的存在,也会三缄其口,而宁愿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这种片面追寻远古的做法有可能歪曲历史的事实,在本网址的----部分得到体现。借用日本鸟名的做法在台湾比在大陆更为普遍(详见下文)。大陆的鸟类学家摒弃了许多然而不是全部与此相关的日语的用法。</p></P></p></p></p></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5: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 5pt 36pt"><FONT face=宋体><B>6</B><B>.台湾鸟名及大陆鸟名</B></FONT></P><FONT face=宋体><B></B></FONT><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大陆鸟名和台湾鸟名来源于相似的命名系统,然而其中还是有很多差别。部分主要的区别如下:</FONT></P><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台湾的鸟构成了中国鸟类的一个相对较小的组成部分。因此,台湾的鸟类学家对于中国大部分鸟类的名称也不甚了解。在种类不是特别丰富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很大的必要进行太细致的分类。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为“河乌”,在大陆有两个品种,河乌和褐河乌。大陆的鸟类学家遵循了英文的说法对此分别命名。而在台湾仅有一种褐河乌,而台湾人称之为“河乌”。在这种情况下,极易产生歧义。</FONT></P><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在台湾,人们比大陆更倾向于保留原有名称,也更保守。大陆的鸟类学家不仅把鸟进行细致的分类,同时也在规范鸟名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命名鹬,鸥,鹛,鹰等时,大陆的权威人士为了与分类学保持一致体现了斩钉截铁的态度。</FONT></P>< 5pt 36pt"><p>台湾受到较多的日本的影响。由于台湾在日本的殖民地时期,日本的鸟类学家对于鸟类的研究做了重要的工作。很多鸟名直接取自日本的用法。体现日语的影响的例子有<a href="http://www.cjvlang.com/Birds/waxwing.html" target="_blank" >Bombycillidae</A>, <a href="http://www.cjvlang.com/Birds/scolopacidae.html" target="_blank" >Scolopacidae</A>, 和 <a href="http://www.cjvlang.com/Birds/procellariidae.html" target="_blank" >rocellariidae</A>.这个倾向在例如《远东英汉词典》等的一些词典中比官方命名体现得更加明显。</p></P></p></p></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5: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 5pt 36pt"><FONT face=宋体>译者注:<p></p></FONT></P>< 5pt 36pt">1<FONT face=宋体>.郑作新(</FONT>1906—1988<FONT face=宋体>)鸟类学家。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鸟类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的研究工作中,写出1000多万字的论文和专著,一向着重鸟类亚种分化的研究,并提出物种起源地的估测及低等亚种被排挤的观点,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补充论证。</FONT> <FONT face=宋体>1947年由中国科学社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自行研究撰编的全国性鸟类名录。这部名录列出中国鸟类1,087种、912亚种,合计1,999种和亚种。这不但超过从前外国人(N.G.Gee等,1931)撰写中国鸟类共1,031种和亚种的数目,而且还做了不少改错订正的工作。(还是福州人耶!)</FONT></P>< 5pt 36pt">2<FONT face=宋体>.《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FONT>"<FONT face=宋体>尔</FONT>"<FONT face=宋体>是</FONT>"<FONT face=宋体>近</FONT>"<FONT face=宋体>的意思(后来写作</FONT>"<FONT face=宋体>迩</FONT>"<FONT face=宋体>),</FONT>"<FONT face=宋体>雅</FONT>"<FONT face=宋体>是</FONT>"<FONT face=宋体>正</FONT>"<FONT face=宋体>的意思,在这里专指</FONT>"<FONT face=宋体>雅言</FONT>"<FONT face=宋体>,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p></p></FONT></P>< 5pt 36pt">3<FONT face=宋体>.《三才图会》,书名,明王圻、王思义父子撰。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进士,官至陕西布政司参议。全书一百零六卷,成书于万历年间。分十四门:天文四卷,地理十六卷,人物十四卷,时令四卷,宫室四卷,器用十二卷,身体七卷,衣服三卷,人事十卷,仪制八卷,珍宝二卷,文史四卷,鸟兽六卷,草木十二卷。所记事物,皆绘有图,后加记述,内容浩博,但有冗杂相处。有万历刊本存世。<p></p></FONT></P>< 5pt 36pt">4<FONT face=宋体>.</FONT>Shrike<FONT face=宋体>,</FONT>n.[<FONT face=宋体>鸟</FONT>]<FONT face=宋体>伯劳鸟</FONT>, (<FONT face=宋体>企图毁灭自己情人的</FONT>)<FONT face=宋体>女子。中国古代,伯劳曾被看作是一种恶鸟,伯劳一名的由来也是出自一个典故,魏陈王曹植《令禽恶鸟论》里有所记述:“国人有以伯劳生献者。王召见之。侍臣曰:世同恶伯劳之鸣。敢问何谓也。王曰:昔尹吉甫用后妻之谗,煞孝子伯奇。吉甫后悔,追伤伯奇,出游于田,见鸟鸣于桑,其声噭然。吉甫动心曰:伯奇乎?鸟乃抚翼,其音尤切。吉甫乃顾曰:伯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鸟寻声而栖于盖。吉甫遂射煞后妻以谢之。故俗恶伯劳之鸣,言所鸣之家,必有尸也。此好事者附名为之说,而今普传恶之,其是否也……”</FONT> <FONT face=宋体>文中曹植为伯劳正名,论述禽鸟的鸣声本出于天性,而与人事无关</FONT>,<FONT face=宋体>俗传鸟之所谓“善恶”,是“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FONT><p></p></P>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05: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1>翻译得不耐烦了,本文附赠一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FONT color=#000000>近代西方对中国生物的研究》,文章来自<a href="http://www.ihns.ac.cn/members/luogh/xfzgsw.htm" target="_blank" >http://www.ihns.ac.cn/members/luogh/xfzgsw.htm</A>,当然原文是中文的。</FONT></FONT></P><FONT color=#000000><p><FONT size=2>< 5pt 36pt"><FONT face=宋体>近代西方对中国生物的研究<p></p></FONT></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无论在那一个国家</FONT>,<FONT face=宋体>鸟都是最引人注目和最可爱的动物类群</FONT>,<FONT face=宋体>对它们的研究总能唤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在近代,西方对我国研究得最多的动物类群正是鸟类。西方在我国收集鸟类是很早的。据说早在</FONT>1735<FONT face=宋体>年,活的白鹇和锦鸡已被送会欧洲。当时白鹇在欧洲被称作“中国白雉鸡”。这两种雉在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的名著《自然系统》中</FONT>,<FONT face=宋体>该书还记载了不少既见于欧洲</FONT>,<FONT face=宋体>也见于中国的鸟类。<p></p></FONT></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曾在乌拉尔、阿尔泰、吉尔吉斯、伏尔加和贝加尔湖周围的西伯利亚地区旅行考察的德国生物学家帕拉斯</FONT>,<FONT face=宋体>在他去世的那一年</FONT>(1811<FONT face=宋体>年</FONT>)<FONT face=宋体>出版了《俄属亚洲的动物志》</FONT>(Zoographia Russo-Asiatic),<FONT face=宋体>其中记载了不少也见于我国的候鸟。后来德国的鸟类学家卡巴尼斯(</FONT>Cabanis<FONT face=宋体>)曾对穆林德送回的一些鸟类标本进行过研究。<p></p></FONT></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沙俄的博物学家塔克赞诺夫斯基</FONT>(L.Taczanowski)<FONT face=宋体>在</FONT>19<FONT face=宋体>世纪中叶曾到曾到乌苏里江等地考察收集鸟类</FONT>,<FONT face=宋体>并写出有关的研究报告。随后俄军人普热泽瓦尔斯基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考察收集回到莫斯科后</FONT>,<FONT face=宋体>也曾对所收集的鸟类标本进行了鉴定研究。还根据自己的考察所得给谭微道他们编的《中国的鸟类》加了一个附录。他在我国所得的鸟类标本,部分由彼得堡动物博物馆主任普莱斯克</FONT>(D.Pleske)<FONT face=宋体>进行了整理描述,于</FONT>1888<FONT face=宋体>—</FONT>1894<FONT face=宋体>发表在《普氏成果》卷二中。主要包括鸟类的分类描述、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后来边奇(</FONT>V. Bianchi<FONT face=宋体>)等人也曾对普氏收集的鸟类作过部分整理研究。<p></p></FONT></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与兽类研究的情形相似,</FONT>19<FONT face=宋体>个世纪研究我国鸟类最出众的成果,被认为是法国传教士谭微道与巴黎自然博物馆的奥思塔莱特</FONT>(E.M.Oustalet <FONT face=宋体>)合编,并于</FONT>1877<FONT face=宋体>年在巴黎出版的《中国的鸟类》</FONT>(Les Oiseaus de <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la Chine">la Chine</st1ersonName>)<FONT face=宋体>。全书分为两卷</FONT>,<FONT face=宋体>第一卷为文字说明</FONT>,<FONT face=宋体>第二卷为图谱</FONT>,<FONT face=宋体>文字说明部分罗列鸟类达</FONT>807<FONT face=宋体>种(正文</FONT>772<FONT face=宋体>种,附录</FONT>35<FONT face=宋体>种)</FONT>,<FONT face=宋体>其中</FONT>124<FONT face=宋体>种的图构成了第二卷。文字说明包括分类学名称</FONT>,<FONT face=宋体>命名日期</FONT>,<FONT face=宋体>鸟的外形大小的测量资料</FONT>,<FONT face=宋体>及相关的分类学说明。最后是所见的分布地点等。他们的工作是对后面我们还要提到的郇和工作的继承和发展。<p></p></FONT></P><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英国人接触中国鸟类也不晚,</FONT>18<FONT face=宋体>世纪下半叶居留在澳门的英国商人就曾送回去过中国的白冠长尾雉。伦敦动物学会的一个鸟类学家</FONT>,<FONT face=宋体>根据其他英国人送回的鸟类标本作研究</FONT>,<FONT face=宋体>于</FONT>1832<FONT face=宋体>年发表了《一个世纪来自喜马拉雅山的鸟类》</FONT>(A Century of Birds from Himalaya Mountains)<FONT face=宋体>。</FONT>1850--1853<FONT face=宋体>年</FONT>,<FONT face=宋体>此人还写了七卷本的《亚洲的鸟类》</FONT>(The Birds of Asia)<FONT face=宋体>。这之中当然也包含大量我国的鸟类。另外,由英国人撰写的印度的鸟类专著中也多含与我国共有的候鸟种类。而长期在华担任领事官的郇和</FONT>,<FONT face=宋体>与同时期在华收集动物标本的著作俄国军人普热泽瓦尔斯基及法国传教士谭微道一样</FONT>,<FONT face=宋体>是鸟类研究的爱好者。在他来华之前,西方关于我国的鸟类和兽类的直接知识,可以说是很少的。他在华任职期间,曾经用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中国的鸟类,发现和记述了不少鸟类新种。他可能是第一个进入台湾的鸟类研究者</FONT>,<FONT face=宋体>他在那里发现了</FONT>144<FONT face=宋体>种鸟。他在海南和我国其它地方尤其是华东采集过大量鸟类,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知识。在英国鸟类学家联合会的会刊和伦敦动物学会进展等刊物中发表了大量的文章。</FONT>1863<FONT face=宋体>年,基于长期的积累,他发表了近代第一个《中国鸟类名录》</FONT>(Birds of China),<FONT face=宋体>列有我国鸟类</FONT>454<FONT face=宋体>种。</FONT>1871<FONT face=宋体>年</FONT>,<FONT face=宋体>他又名录作了增订</FONT>,<FONT face=宋体>列鸟达</FONT>675<FONT face=宋体>种。很显然,他是早期研究我国鸟类最重要的人物之一。<p></p></FONT></P><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进入</FONT>20<FONT face=宋体>世纪</FONT>,<FONT face=宋体>一些在华的英国人士很注意留心收集我国鸟类并作分析研究。二十年代中期</FONT>,<FONT face=宋体>一些英国人曾根据自己生活地区所记,写一些区域性的鸟类作品</FONT>,<FONT face=宋体>如东北</FONT>,<FONT face=宋体>苏吴等。也曾出现一些学术性较强的专著,如长期在我国海关任职的拉陶齐根据在华采集所得</FONT>,<FONT face=宋体>在英国鸟类学家联合会会刊和英国鸟类学家俱乐部期刊等有影响的刊物中发表了大量关于我国鸟类的研究论文</FONT>,<FONT face=宋体>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两卷的《中国东部的鸟类手册》</FONT>(A Handbook of Birds of Eastern China<FONT face=宋体>,</FONT> 1925-1934),<FONT face=宋体>此书主要记述我国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等沿海省分的</FONT>750<FONT face=宋体>个种和亚种鸟类。被西方人认为是继谭微道之《中国的鸟类》以后</FONT>,<FONT face=宋体>有关中国鸟类学方面较好的一本专著。<p></p></FONT></P><P 5pt 36pt">20<FONT face=宋体>世纪前期美国派了不少动物探险考察队到我国</FONT>,<FONT face=宋体>他们的收集中包括大批鸟类标本。这些标本资料送回去后</FONT>,<FONT face=宋体>很快由各研究单位的鸟类学家作整理研究。</FONT>1916<FONT face=宋体>年,安德思在福建和云南华所得的鸟类标本,送回纽约自然博物馆;罗斯福兄弟</FONT>(T.&amp; K.Roosevelt)<FONT face=宋体>所得的鸟类标本送到芝加歌自然博物馆</FONT>,<FONT face=宋体>很快由美国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班各斯</FONT>(O.Bangs<FONT face=宋体>)对这些标本作了研究整理</FONT>,<FONT face=宋体>并在博物馆的相关刊物发表了研究结果。这位鸟类学者还研究过一些由英格拉姆采自云南的鸟类标本。<p></p></FONT></P><P 5pt 36pt"><FONT face=宋体>同样的,洛克</FONT>20<FONT face=宋体>本世纪</FONT>20<FONT face=宋体>年代在四川和云南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采得大量标本。他的标本送回后</FONT>,<FONT face=宋体>华盛顿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雷莱</FONT>(J.H.Riley)<FONT face=宋体>马上作了缜密的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华盛顿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刊物中。由伍尔逊</FONT>(F.R.Wulsin)<FONT face=宋体>率领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中国中部考察队在内蒙、甘肃、河北采集的鸟类</FONT>,<FONT face=宋体>经有关专家研究后</FONT>,<FONT face=宋体>也将成果发表在</FONT>1931<FONT face=宋体>年的博物馆的刊物中。<p></p></FONT></P><P 5pt 36pt">    <FONT face=宋体>引人注目的是</FONT>,20<FONT face=宋体>世纪在华活动的传教士也热心对我国鸟类的研究。</FONT>1931<FONT face=宋体>年</FONT>,<FONT face=宋体>在福建延平传教的美国传教士柯志仁</FONT>(H.R.Caldwell)<FONT face=宋体>父子写了一本通俗性的作品</FONT>,<FONT face=宋体>题称《华南的鸟类》。柯志仁长期在福建收集动物标本</FONT>,<FONT face=宋体>得了许多鸟类的标本资料。此书描述了大约</FONT>440<FONT face=宋体>种鸟</FONT>,<FONT face=宋体>还提到其它</FONT>40<FONT face=宋体>种鸟。有一些插图。附有鸟巢和鸟蛋的照片资料。它主要依据福建和毗邻省份的鸟类写成。有些描述不是很确切</FONT>,<FONT face=宋体>有时甚至忽略了鸟类的重要特征。<p></p></FONT></P><P 5pt 36pt">    <FONT face=宋体>在我国苏州的东吴大学任教的美国教授祁天锡,也对我国的鸟类做了不少研究工作。</FONT>1917<FONT face=宋体>年</FONT>,<FONT face=宋体>他与在江阴教书的慕维德(</FONT>L.I.Moffett<FONT face=宋体>)合作写了一个本《长江下游鸟类索引》</FONT>(A Key to the Birds of Yangtze Valley)<FONT face=宋体>。在</FONT>1926<FONT face=宋体>至</FONT>1927<FONT face=宋体>年间</FONT>,<FONT face=宋体>他与慕维德和万卓志合作出版了《中国的鸟类尝试目录》</FONT>(A Tentative list of Chinese Birds),<FONT face=宋体>此书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写作</FONT>,<FONT face=宋体>共记载鸟类约</FONT>1028<FONT face=宋体>种</FONT>,<FONT face=宋体>外加</FONT>440<FONT face=宋体>种亚种和变形。后来他们曾作了一些修订。</FONT>1931<FONT face=宋体>年修订后的名录记鸟</FONT>1032<FONT face=宋体>种。</FONT><p></p></P><P></FONT></p> </P></FONT><p></p>
发表于 2005-12-13 0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VIVIAN!
发表于 2005-12-13 17: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微安好样的!</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6-15 18:44 , Processed in 0.0601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