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6|回复: 1

[转帖]中国鸟类学成就盘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9 15: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3%"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f14" id="content"><font class="setContent">鸟类资源丰富多彩 <br/><br/>&nbsp;&nbsp;&nbsp;&nbsp;中国是鸟类资源大国,而且其中不乏特有种。本届大会秘书长、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许维枢教授介绍说,据统计,中国目前有鸟类种类1329种,是世界五强之一,比整个欧洲、北美洲的品种都多。巴西鸟类品种数世界第一,但其鸟类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品种,而中国的鸟类多样性丰富,寒、温、热带都有,特有种、优势种、经济种等资源丰富。这成为各国科学家对中国鸟类关注的原因之一。 <br/><br/>&nbsp;&nbsp;&nbsp;&nbsp;国际上将全球划分为热带区(非洲)、新热带区(南美洲)、新北区(北美洲)、古北区(欧亚大陆)、东洋区(中国和东南亚)、澳洲区、新西兰区等七大区。 <br/><br/>&nbsp;&nbsp;&nbsp;&nbsp;其中,古北区和东洋区在我国都有分布。中国的东北区、蒙新区、华北区、青藏区属于古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属于东洋区。比如,我国西南区的四川是“雉类王国、画眉乐园”,华中的陕西是朱 发现地。 <br/><br/>&nbsp;&nbsp;&nbsp;&nbsp;无疑,鸟类的多样性是我国在国际鸟类学界拥有重要地位的基础。 <br/><br/>&nbsp;&nbsp;&nbsp;&nbsp;关注鸟类由来已久 <br/><br/>&nbsp;&nbsp;&nbsp;&nbsp;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了对鸟类的描述,这从众多出土文物上能够找到证据,那时的陶器上栩栩如生的鸟类形象是中国先民对这一物种的最早记录。 <br/><br/>&nbsp;&nbsp;&nbsp;&nbsp;商朝以前中国人对鸟类的关注已经不少,到书籍出现以后,对各种鸟类的记载与图像描绘越来越多。其中《本草纲目》关于鸟类的研究,比西方人林奈的有关著作早若干年。 <br/><br/>&nbsp;&nbsp;&nbsp;&nbsp;著述丰厚价值不菲 <br/><br/>&nbsp;&nbsp;&nbsp;&nbsp;中国鸟类多样性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位置,中国有关著作由此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br/><br/>&nbsp;&nbsp;&nbsp;&nbsp;许维枢说,蜚声世界的巨著《世界鸟类志》,共16卷,已出版的第一至第七卷中,凡涉及到分布在中国的鸟类物种,作者引用文献上都有中国鸟类学家的著述。中国鸟类学研究在中国动物学界处于领先地位,其主要表现也是在学术著作上,如《中国动物志 鸟纲》共14卷,现已出版10卷,而关于其他动物纲的著作只完成几卷。 <br/><br/>&nbsp;&nbsp;&nbsp;&nbsp;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鸟类学之父”,他编著的《中国鸟类系统检索》将国内所有已知种和亚种在检索表中罗列无遗,该书再版3次,每每脱销,在国内外学者中享有声誉。 <br/><br/>&nbsp;&nbsp;&nbsp;&nbsp;起源研究国际领先 <br/><br/>&nbsp;&nbsp;&nbsp;&nbsp;我国在中生代鸟类起源研究方面国际领先,不断涌现的最新成果大量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引起国际轰动。尤其是对“孔子鸟”的研究,被美国《发现》杂志引为1995年世界上一百条重大科技新闻之一。 <br/><br/>&nbsp;&nbsp;&nbsp;&nbsp;本次大会10个大会报告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忠和博士做的“中生代鸟类起源研究”,这是鸟类学大会开始10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首次做大会报告。 <br/><br/>&nbsp;&nbsp;&nbsp;&nbsp;在辽宁等地发现的大量从恐龙向鸟类过渡的中生代动物化石是我国取得目前成就的物质基础,据介绍,我国已发现的化石数量和种类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位置。这使我国中生代化石研究成为国际鸟类学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一系列重要发现的产生则是中国科学家研究水平的体现,这对奠定我国鸟类学界国际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br/><br/>&nbsp;&nbsp;&nbsp;&nbsp;科研实力不断提高 <br/><br/>&nbsp;&nbsp;&nbsp;&nbsp;建国后,中国开始了全国鸟类普查,这对鸟类研究十分重要。以前的调查是零星的,大都是由外国人做的。调查的范围主要是边远地区,如当时许维枢带队前往海南岛,中科院则调查新疆西藏等地。 <br/><br/>&nbsp;&nbsp;&nbsp;&nbsp;中国生态学会动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丁平博士介绍说,1983年郑作新先生提出要重视我国特有种、濒危物种以及有重大经济意义类群的研究,并亲自主持了“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的生态生物学研究”课题,历经多年,终于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 <br/><br/>&nbsp;&nbsp;&nbsp;&nbsp;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光美主持了“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的生态生物学和驯养繁殖研究”,对7种雉类的研究成果获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在鸟类学基础研究方面是难得的成绩,从而带动了我国鸟类生态学许多领域和类群研究的迅速发展。郑光美连续17年的研究,带出了18个博士、硕士,他们现在都是各大学、研究所的青年骨干。这些年来,我国的鸟类学青年科学家正在茁壮成长。 <br/><br/>&nbsp;&nbsp;&nbsp;&nbsp;保护研究与国际合作卓有建树 <br/><br/>&nbsp;&nbsp;&nbsp;&nbsp;当1981年中科院动物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它们时,朱 的野生数量仅有7只。经过20多年研究和科学保护,目前它们的野生数量已上升到300只左右,人工繁殖数量在100只左右。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使这种珍稀鸟类从极危种降级为濒危种。 <br/><br/>&nbsp;&nbsp;&nbsp;&nbsp;中国每年都有“爱鸟周”,将关爱鸟类当作节日的做法得到国际上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政府为鸟类学界做的一件大事。 <br/><br/>&nbsp;&nbsp;&nbsp;&nbsp;中国鸟类学界和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取得了瞩目成绩。例如,中国鸟类学界参与编纂的《中国鸟类红皮书》、《亚洲鸟类红皮书》已分别在中国和英国出版,其中明确划分各鸟种的极危、濒危、易危等级别,对鸟类资源做了全面调查,对于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国际上影响很大。&nbsp;</fo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r><td><br/><b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d></tr></tbody></table>
发表于 2006-4-12 19: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会有一天增加业余观鸟爱好者的贡献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12-3 16:29 , Processed in 0.0553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