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0|回复: 2

南京幕府山“天池”:48年被挖掉10亿吨石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8 07: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幕府山“天池”:48年被挖掉10亿吨石头 <br/><br/>南方周末记者鞠靖/一座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人工天池”,或将现身于南京幕府山之巅。50万平方米的“池子”已经挖好,那就是曾经的白云石采矿大坑。当然,在水尚未注入时,你可以看到遍布的坑底碎石残渣。而四周岩壁上,被炸出梯田般的台阶,红色、黑色或者灰色的岩石纹路裸露着。 <br/>20世纪初,当时海拔205米的幕府山主峰被发现蕴藏着大量优质的白云石矿和石灰石矿,它们分别是炼钢和造水泥的好原料。1950年,南京白云石矿建矿,这座主峰成了主要的开采矿区──鼎盛时期,白云石矿开采面积1.6平方公里,年开采量400万吨。48年里,人们挖掉了10多亿吨石头,海拔205米的幕府山主峰只剩70米,白云石矿则留下一个深陷的大坑。 <br/><br/>“现代的愚公确实创造了奇迹,”一位70岁的当地居民说,“但‘幕府登高’灭绝了。”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方长久说,“幕府登高”是清代选定的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一位文人这样描述当年盛景:“诸峰云气出没于万古苍翠之间……背景则浩浩荡荡,一江东去,孤帆遥雁,结伴而行……” <br/><br/>和“幕府登高”同时消失的,还有全山的秀丽景致。千年之前,幕府山的西南麓就是六朝古都的重镇“白石垒”──又称“白下城”。南京“白下”之名,就源于幕府山。而南京最为人所知的别称“金陵”,也源于幕府山下的“金陵岗”。更让人很难想象的是,现在岩石裸露、遍地垃圾的幕府山,就是李白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地方。 <br/><br/>自长江大桥或过江舟船南望南京城,最先进入眼帘的便是挖尽绿色、红岩毕现的幕府山。近10年来,关于幕府山最着名的“批判”来自已故园林大师陈从周。一次公开会议上,他说:“你们连祖宗留下的山都要砍!”幕府山的被毁,还直接导致南京城北空气和环境的恶化。 <br/><br/>在各界呼吁下,1998年底,南京市政府决定禁止开山,并启动幕府山植被恢复工程。8年间,园林部门先后在幕府山完成了8期绿化工程,绿化面积210万平方米,回填土方173万立方米,耗资4000万元。白云石矿采石坑成了幕府山上最后的“不毛之地”。此坑不仅面积超群,而且土质条件更差。 <br/><br/>南京市园林局局长解自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曾邀请德国汉堡大学校长等人来此考察。由于德国鲁尔区废钢厂也出现过类似情况,这些专家被认为经验丰富。当时,专家们看过矿坑后提出的建议之一是:“已经这样了,就不要再添加人工的东西了。” <br/><br/>但“幕办”却希望能让不毛之地有所作为。“最初想把矿坑建成一座赛车场,也曾考虑建成一座专拍类似于美国西部片的影视基地,后来都因为功能太单一而遭否定。”方长久说,“此外,还有人提出在矿坑岩壁仿照美国总统山建造雕塑山,因为岩壁石灰岩容易风化没有通过。” <br/><br/>2000年底,南京市成立了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幕府山成为市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两年后,南京市规划局和“幕办”出面,邀请美国GROUP70公司、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三家单位,分别编制了“幕燕风景名胜区发展总体规划”。 <br/><br/>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最终胜出,这个方案首先提出:“利用白云石矿采矿坑的‘梯田式’裸岩地,稍做线形改造,形成一‘天池’……结合水面合理布置沙滩戏水、划船、游泳等游憩项目,建成滨水游乐园。”“天池”被命名为“白云湖”──这与被开采的白云石矿有关,而“碧湖云烟”则拟取代“幕府登高”。 <br/><br/>“总体规划”先后获得了“部优”、“省优”的称号。2002年7月17日,“规划”正式向南京市民公示。直到今日,这个花费60万元并且已经公示的规划,依然没有获得市政府的批准,方长久说,其中的原因他也“不清楚”。 但是,自2003年起,以这一规划为蓝本的、包括“天池”项目在内的南京幕燕风景名胜旅游项目,却年年出现在“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上,包括“天池”在内的“白云石矿遗址公园”项目所需要的总投资,最多时达到2.5亿元。 <br/><br/>尽管年年上榜,但项目却年年“无人问津”。方长久说,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名胜区内土地权属分散的因素,也有投资及规划方面的因素。2006年春节后,又到了安排第9期绿化工程规划时,方长久希望能在2007年内完成这期工程。这样,整个幕府山绿化工程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了。为此,他又提起了 “天池”方案。 <br/><br/>“绿化以恢复生态为主。”方长久说,“生态不是山就是水──对于这个大矿坑,我倾向于做水,有水就有了生命之源。幕府山缺水,山上的小动物也要喝水,让它们去长江边喝水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一直有建天池的想法。绿化到了第9期,除了矿坑之外,已经没有地方可做了。” <br/><br/>3月,“幕办”委托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矿区遗址公园规划》。在谈到要点时,方长久明确提出希望建设“天池”。为将这个筹划4年的规划放大,管理处支付的设计费用是5万-10万元。 <br/><br/>关于“碧湖云烟”,“规划”称:将利用白云石矿坑,覆土回填之后,蓄水成湖,结合矿坑地形约50米等高线进行适当调整,建造出蜿蜒曲折、丰富多变的湖岸线,再种植滨水、水生植物,结合环境,造就完善的湖生态群,并且利用地形,在湖中建造生态岛──小瀛洲,不用桥梁连接,只设渡船码头,这不但能丰富公园活动项目,同时有利于保护岛屿生态。 <br/><br/>“建成后,天池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水面约20万平方米。”方长久说,“除了储藏、收集雨水、山体流水之外,主要将用水泵抽取长江水。”“幕办”处长助理张侠仁在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时则称,天池大约需要100万立方米的水,设计平均深度为3米。为了防止渗水,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专门拟订了一套方案──将矿坑里的碎石清理完毕,然后再在其底部铺设防水性能相对强一点的黄土,逐层铺设、碾压,制造一个人工的庞大防水层。 <br/><br/>“这是‘异想天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黄志诚对“天池方案”评价说,“组成幕府山的岩石基本是两大类,白云岩和页岩。从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和开采经历看,采石大坑里是存不住水的。” <br/><br/>这位最近30年每年都要上山多次考察的教授说,白云石矿开采量最大的时候,要用重型卡车运送炸药上山炸石,每次估计要用10多吨炸药。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许晓岗告诉《南京晨报》记者,每次放炮炸山,都相当于一场4.5级地震。所以,近50年的积累,岩石中就算没有裂缝也会炸出来。而事实上,页岩中本身就有裂缝,白云岩中也有溶洞。即使把整个采矿坑底用水泥糊起来,水泥也会开裂,而且孔洞是水泥封不住的。 <br/><br/>可能出现的渗漏问题,已经引起了“幕办”和相关专家的重视。“幕办”专门邀请南京水利规划设计院制订了防渗方案,而为了解决水泥湖底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专家们特意将湖底防渗的涂料改成了黄土和粘土,现在,专家考虑更多的是在保证防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在6月16日的专家咨询会之后,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一份详细的地质勘察项目清单,“幕办”正积极联络有资质的地质勘察机构做地质调查,而这已经成为“天池”计划上报之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br/><br/>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刘道忠、刘冠邦两位教授认为,虽然幕府山地质条件不适合蓄水,但是要采取措施让“天池”不渗水,也并非难事──对于从事地质工程的人来说,多大裂缝都可以堵住,无非是将防渗层加厚、加固,关键是看你舍得花多少钱。 <br/><br/>不过,以水泥为底的“天池”,会产生新的问题。黄志诚说,这就相当于在幕府山上安一个“金鱼缸”,和圆明园“防渗工程”一样荒唐。本报曾报道,京密引水渠昆玉河段曾经进行“硬化”改造──把河床用混凝土铺砌起来,以防止河水渗漏。但几年后,工程的恶果逐渐显现:如同塑料包紧了人的皮肤,河流因此失去与周边环境的交流。水生动植物种减少,水草大量繁殖。专家认为,幕府山“天池”很可能步其后尘。 <br/><br/>在2006年6月16日下午的“碧湖云烟”方案咨询会上,已有专家建议要先进行地质勘察,确立建湖的可行性。而对“碧湖云烟”引水、排水及水位防渗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增加其施工的可行性,尽量减少投入。 <br/><br/>方长久解释说,整个方案还在设计、论证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地质勘察、水利设计、园林设计等部门的确定后才能上报审批。如果方案通过,投资将不少于3000 万元。对于“天池”和矿山遗址公园的投资者,政府将会考虑让他们参与幕府山下燕子矶旧镇改造作为补偿。但张侠仁称,如果不出现意外,幕府山天池将于 2007年年底与市民见面。 <br/><br/>按照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编制的《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矿区遗址公园规划》,作为“南京最大的天池”,“碧湖云烟”将成为幕燕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围绕这一幕府山上惟一的水体,将会陆续建成高尔夫公园、仙都会所、垂钓台等景点和商业设施,一座曾经烟尘漫天、游人罕至的矿山将成为居山傍水的游览胜地,由此带来的经营收入将改变此前幕府山“光投入、不产出”的状况。 <br/><br/>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幕府山从“矿山”变成“景点”,其北临长江、南接市区的独特优势将令包括燕子矶镇在内的周边土地一夜增值数倍。在南京东郊紫金山麓,其房价数年前即已飙过万元,幕府山的开发相当于在南京城北再造一座紫金山,由此带来的利益不言而喻。 <br/><br/>责任编辑:郑浩中         来源:南方周末
发表于 2006-7-8 23: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p>听过一次德国专家的讲座,他们好像比较擅长这种“高山出平湖”的项目,从技术角度没有不可行的事情(类似于粘土砖),但是至于文中提到的有关生态后果的问题,他们显得顾左右而言他(至少给我的印象是如此),没有让人满意的解释。 </p><p>对于南京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经过缜密的论证的话---我持保留态度。生态破坏的恶果业已造成,该不会是雪上加霜罢!</p>
发表于 2006-7-9 00: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湖不错嘛!一步步来,只是何必一次到位!我们为政绩,为面子付出太多代价[em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11-16 07:45 , Processed in 0.0605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