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49|回复: 5

【自然之美】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网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2 03: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P>
<>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P>
<>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P>
<>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P>
<>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P>
<>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P>

<P>链接:<a href="http://edu.sina.com.cn/l/2003-08-13/51183.html" target="_blank" >http://edu.sina.com.cn/l/2003-08-13/51183.html</A></P>
发表于 2005-3-5 23: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那“鸿鹄”是大雁还是天鹅呢?</P><>《孟子·告子》的《弈秋》中有这么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P>
 楼主| 发表于 2005-3-19 09: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基于不同的认知系统所导致的表述差异,是不可一概而论的。</P><>明白不?我们再交流 :)</P>
发表于 2005-3-27 01: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随风招摇</I>在05-03-19 01:02:57的发言:</B>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基于不同的认知系统所导致的表述差异,是不可一概而论的。</P>
<>明白不?我们再交流 :)</P></DIV>
<>深奥...</P>
 楼主| 发表于 2005-4-18 10: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体系是零散且破碎,严格说来应不成为一种科学体系,这是有公认的。</P><>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科学,是源自西方。就象达尔文的进化论、林奈的分类系统,是本草纲木,和山海经所不能相提并论。</P><>前者已是一种完整的科学逻辑性体现,势成公理。而后者还在被人“津津乐道”得研究中,但谁优谁劣,一目了然。虽然的确我们也说后者也是一种东方古文明传统大智慧的生动体现,但要注意这几个用语的修饰性,就如飘渺海上仙山,并不具有功用性的客观意义。</P><>根据文献,在我们中国传统的认识系统中,鸿是对应雁,鹄是对应天鹅类动物,你现在应该要知道我为什么要用“对应”一词了吧 !</P><>欢迎一起来探讨,近现代中国人所接受的是西方文明,包括大多数的认知体系,比如数学、生物、地理等,即便是中文与历史两种课程也不会是纯粹的传统认识观。当然,这是一种好事。不过,做为一种曾经存在文化的继承人与认同者,我们有义务不让曾经的甚至是上古的“认知系统”与现代文明完全得隔绝开来。</P>
 楼主| 发表于 2005-4-18 1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当今自然科学是外来的舶品的话,那么主贴所体现的美学意境是纯粹的中华国货。</P><>对美的享受、认同与追求,是不分国界,与学科届别的。在这里面,只有灿烂、锦绣,温淳与浪漫,而不存在丝毫的耻辱与委曲感觉。</P><>在雁这个字眼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寄托了无限期望感慨。苏东坡有词:</P><>“<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b>”,是出自《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亦是比兴用法借雁写人的又一例子。</P><>你说对不? </P><>就象玩者无忌那样拍了许许多多好片,假如也可用这个句子给自己的照片取名一样。</P><P>只要是知识的存在,我们尽可能将其贯穿始终。</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6-26 19:40 , Processed in 0.0555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