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51|回复: 11

[转贴]鄱阳湖"生态难民":要湿地候鸟,还是要吃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7 22: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贴按:无意中在新华网看到,想起我们在鄱阳湖得到那么美好的享受,而那些老人们却生活艰难,真让人难过,将近一年过去了(其实已经很多年过去了)不知他们现在的状况有没有什么改善?我们的湿地保护最终也需要政府的支持,若不能安民心,暂时保护了湿地又如何。
<a href="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02/14/content_2557753.htm" target="_blank"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02/14/content_2557753.htm</A></P>
<>前言 "日没半轮红,鹤飞千百点"的旖旎奇景成为鄱阳湖生态的真实写照。当前又是候鸟云集鄱阳湖之时,调查显示,去冬今春以来鄱阳湖越冬鸟类82种,共计31.5万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近6万只,约占鸟类总数的近两成。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成为了世界研究候鸟的重要基地,也是世界最重要湿地生态系统。

    但鄱阳湖生态成就的背后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以牺牲12年的生存权作出了默默的贡献。为建立鄱阳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江西永修县一批农垦职工将渔场转让给了候鸟保护区。但这批为我国生态保护作出巨大牺牲的群体却因身份不明,十二年来无法得到妥善安置。这些已沦为"生态难民"的职工生活极其困难。在众多候鸟蜂拥鄱阳湖之际,这批"生态难民"又面临着要湿地候鸟还是要生存的艰难抉择。</P>
< align=center><b>人给鸟腾地,农垦职工成"生态难民"</b></P><b></b>
<>
<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02/14/push_xin_060202070736265272092.jpg" align=left border=0>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理想的越冬地,地处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西北角,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1983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5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刘生彬告诉记者,保护区刚建立时是个空架子,对鄱阳湖任何湖泊都没有管理权。湖区渔民冬季在各个湖泊放水捞鱼,导致大量候鸟因水干缺乏食物死亡。即使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1985年被晋升为国家级这种严重的"人鸟争食"状况也没改变。迫于当时舆论压力,1992年江西省将鄱阳湖中九个湖泊管理权划拨给保护区管理局,并严禁冬季放水捞鱼。其中大湖池和沙湖分别属于当时省属农垦部门恒丰垦殖场和县级的永修县永丰垦殖场的渔场。这两个渔场连人带湖一并划入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刘生彬告诉记者,这批农垦职工包括家属共300多人都是靠鄱阳湖生活,湖泊划入保护范围后,这些人彻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保护区管理局自身无任何经济来源。地方政府也认为这批人已划离地方不能够纳入当地的"低保"范畴。这些农垦职工变成了典型的"生态难民":保护区管不了,地方政府不愿管,生计没来源。记者发现,这批"生态难民"年龄偏大仅平均工龄就达27年,约半数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缺乏重新工作的技能。"年纪大了,体力活干不动,技术活又学不来,给人家看门都不要",原大湖池渔场职工70岁的顾广海从女儿借来米后对记者说。
</P>
< align=center><b>八十七岁老人参与工龄卖断,生活彻底失保障</b></P>
<><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02/14/push_xin_060202070736609296063.JPG" align=right border=0>    经过十年反复集体上访反映,2002年年底江西省政府借用企业改制的办法,对这批农业工人进行身份置换。但原沙池渔场职工反映,这次卖断身份极低,每年工龄只有400元,而且不进入社保,更不可思议的是十多名七八十岁的老职工也参与了工龄卖断,年龄最大的竟然有87岁,没有退休金。而当地永修县企业改制中,每个职工的一年工龄都有500元,还进入社保。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这些职工接受了这个残缺的身份置换计划。

    但这次卖断将这批难民最后一点希望和保障都卖断了。由于缺乏可靠生活保障,两年时间遗留下的一点工龄卖断补助也都陆续用完,这些老弱病残的"生态难民"生活极度艰难。记者日前来到这些"生态难民"居住点,发现到处是低矮的小平房,一些房屋竟然还没门窗。年龄越大的职工家里越穷困,一些老职工家徒四壁,寒冬腊月睡床还摊着凉席,一些职工几个月没有偿过一丁点肉,常年稀饭煮红薯。在恒丰垦殖场87岁的老职工万匠根家,小平房里空荡荡,十几只小红薯散落在破木桌下。自身份被卖断后,万匠根失去了最后的生活保障,眼看最后一点补助金也快用尽,他拄着拐棍去拾破烂,不慎摔断了腿,花去七八千元医疗费,用掉了最后一点身份卖断补助。见到记者时,万匠根正裹着一件灰色的破大衣吃红薯煮稀饭:"这是亲戚送来的红薯,(家里)米已快吃完了。"万匠根80多岁的老伴含着眼泪告诉记者,"几个月没有吃点肉了",民政部门每个月一人给50元还不够买柴米油盐缴电费。为补贴家用,44岁的小儿子在湖南<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02/14/push_xin_070202070736312106584.JPG" align=left border=0>打工采矿,2004年11月份发生事故身亡,造成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由于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这批"生态难民"抗御生活风险能力极低,造成一人病倒拖垮多个家庭的局面。2004年5月恒丰垦殖场40多岁的左帮颜乘摩托车发生严重车祸,医药费花了7.2万元,不仅将同是"生态难民"的母亲、弟弟、弟媳妇、爱人以及自身的身份卖断补助全部用完,还欠下了大笔债务。左帮颜十分愧疚:"为了我拖垮了三个家庭。母亲年纪大动不了,就指望这点卖断身份的补助,家里本身就十分困难弟弟也雪上加霜。"为偿还债务,左帮颜的妻子带着中途辍学不满16岁的女儿外出打工,留下的是家徒四壁,寒冬凉席铺床。

    原大湖池职工顾广海回忆,原来的大湖池是个聚宝盆,渔业年产量70万斤,工资有保障,每年都可上缴打笔利润。54岁的老职工叶远俊说,成为了湿地和候鸟,我们让出了自己的生存之本,为候鸟保护作出12年的贡献,却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十分寒心。
</P>


<P align=center><b>何时让生态牺牲者不再流泪?
</b></P>
<P>    "原来候鸟没来的夏秋两季我们还可以下湖捕捞一点鱼,但随着鄱阳湖春禁保护鱼类的措施加强,3月到6月份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在鄱阳湖进行渔业生产了,一年真正可以生产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季度,没有办法活呀!"这批"生态难民"叹出心声,"不能要了候鸟,不要人的活路"。

<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5-02/14/push_xin_070202070736953182735.JPG" align=right border=0>    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江西省在内的各地都在启动生态补偿机制,但这批保护鄱阳湖湿地与候鸟的原农垦职工脱离了农垦系统,在林业厅又不属森工。而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只对公益林进行生态补偿,对因湿地保护而遭受经济损失的补偿还没有政策可依据。

    以去年12月10日正式实施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为例,它是对重点公益林管护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补偿基金分为补偿性支出,和用于森林防火等公共管护支出。补偿性支出用于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林农的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公共管护支出用于按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库等区域区划的重点公益林的森林火灾预防与补救、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森林资源的定期定点监测支出。

    补偿性支出与鄱阳湖湿地保护的"生态难民"无缘,公共管护支出的对象虽然包含了湿地,但范围是是保护区本身的管护。正如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刘生彬所说:"这是一批为我国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牺牲的群体,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不会有我国最大淡水湖的生态保护成就"。全球约95%的白鹤在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越冬,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鸿雁群体所在地。这个保护区已逐步成为世界保护、研究鸟类的重要基地。一些环保人士呼吁尽快完善关于湿地保护上的生态补偿机制,解决这批"生态难民"的生活出路问题,不要让"牺牲者再伤心"。否则对鄱阳湖生态保护也将构成极大威胁,"生活逼急了,他们可能又要重操旧业,下湖捉鸟捕鱼"。(完)</P>
发表于 2005-11-28 19: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300多人,一个小群体,不是很艰巨的任务,经济生活实际很好解决的,主要看当地政府的决策了。
发表于 2005-11-28 19: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的补贴不算少了,可是老百姓拿到手的是多少或根本拿不到,就不得而知了。</P>
发表于 2005-11-28 20: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心痛![em03][em03][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9 06: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啸鸫</I>在2005-11-28 11:28:09的发言:</B>
300多人,一个小群体,不是很艰巨的任务,经济生活实际很好解决的,主要看当地政府的决策了。</DIV>

在原文中不断看到“十二年”这个数字,十二年来无法安置,政府干什么去了[em03]
发表于 2005-11-29 18: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年来,或者多少年来,政府已经脱离了群众。</P><>当然还有一句话叫做:政府正做埋头发展经济。</P>
发表于 2005-12-8 04: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暴露了我国目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现状。也显露出了我们中国缺乏解决这类社会公共管理方面的民间组织。</P>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走到环保的另一个极端了,就是为了保护鸟类而不顾当地渔民的死活了。其实我们设立保护区的初衷都是为了人和自然能和谐共处、相互共存的,片面强调哪个重要都是不妥的。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说管理局没钱帮助解决,我觉得这话放在90年代说那是没错,现在还这么说可能就不对了,不可能到现在管理局还会得不到政府拨款补助,即使没政府补助,那么国内外的捐款肯定也会有,这其中多少都可以拿出一部分款项补助那些老人。另外那些农恳职工虽然因为政府的“错误政策“被买断了工龄,但是管理局仍可以聘请他们作为保护区管理员而给与一定的经济补助,因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才50多岁,而且又是土生土长的当地职工,对保护区的环境熟悉,完全有能力担当工作。即使不能做管理员,那么他们通过培训学习,组成鸟类救护人员,同样也能参加工作,而且对与保护鸟类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说回来了,即使他们不能做保护区的工作,那么总可以允许他们在不妨碍鸟类生存的同时在自家养殖家禽维生吧,300多人150几户人家,就算一家养10只家禽也不过才1500只,这样的数目比对起整个过冬鸟数31.5万只简直就是微不足道好无影响的数目。如果连这都不行,那么只好专门组织一个”生态难民“慈善捐款组织专门救助这些老人了。我们有去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有幸看到万鸟飞舞的人们和其他鸟人们掏出腰包帮助政府部门解决他们所不想、不愿、不能解决的问题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8 21:47:1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9 14: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官员的官僚加上这300多人的驯良无能,造成这种悲惨局面,这以后环保工作还能持续发展吗?</P>
发表于 2005-12-10 15: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300多人的驯良无能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更多的是我们的政府逼得。原文中就有描述:<FONT color=#f73809>经过十年反复集体上访反映,2002年年底江西省政府借用企业改制的办法,对这批农业工人进行身份置换。</FON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f73809>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这些职工接受了这个残缺的身份置换计划</FONT>。环保工作光靠政府本身是没办法解决的,需要多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说的白点就是国家定法律、法规及出钱,社会大众出人力和时间,相互配合和补充才有可能做到。</FONT>[em03]
发表于 2006-1-8 02: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sigh,才300多人啊!
发表于 2006-3-1 1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p>今年有报白鹤5万只,呵呵~</p><p></p>
发表于 2006-3-1 19: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p>要是那个环节出问题,5万有可能马上变成0哦,呵呵,开玩笑拉</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5-12 07:02 , Processed in 0.0534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