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shuimu22

中国原点——西安之行 (完整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7 16: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那些秦俑,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又惊叹、又感伤。。。
那么大的工程要耗费多少的人力、财力。如果把这些资源用到建设上也许中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没有做这些,现在又哪来的世界奇迹?
说不清。。。
发表于 2009-8-18 15: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方正正的一座城,埋藏了数千年的历史。
几年前,俺用5天走马看花将它小瞧了一番,照片找不到了,感谢水木MM花心思把那些东东整理出来。
想起友人曾写的一篇游记,印象深刻。想把它贴出来,不是叫板,是美文共享:)
            
                                            潜入王城

踏上西安的第一步,就感受到大地回应给我的力量。西安的机场设在咸阳,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定都之处。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自命不凡到极点的中国人,他认为无论是三皇还是五帝都不能与他灭六国、大一统的功绩相比。于是,在一阵喃喃自语后,他决定称自己为皇帝,觉得这样多少能匹配一下自己的身份。反正皇也不够,帝也不足,那么皇帝相加,总该能彰显荣耀了吧。于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就此诞生,长达两千年的皇帝的历史,由此翻开。

既然称为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样子,因此,秦朝的一切都是大手笔,从秦长城到兵马俑,从阿房宫到秦陵,皇帝的霸气与统治力在秦始皇这里就浓墨重彩地顿下了重重的第一笔。

西安作为秦地,理所应当地记载并吸纳了始皇帝的强硬与霸气。空气中弥满的是猎猎王风,大地里蕴藏的是十三朝的雄伟帝脉。

而我,只是一个小人物,不能像西楚霸王那样挥师直入咸阳,也不能像武林高手那样华山论剑。我悄无声息地背上行囊,不动声色地潜入王城,或许可以在这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都城里,窃得一丝伟岸的灵魂。

[ 本帖最后由 小嘴吃天下 于 2009-8-18 15:23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8 15: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入王城
(一)兵马如潮

潜入者不止是我,还有一支八千多人的大部队。

他们埋伏得彻底,整整两千年毫无动静,人含枚马摘铃,终于有一天,听宿命的军令,猛地入地底蹿出,杀得现代人一个措手不及。

我潜入西安,兵马俑突袭了现代。

我一向以来,心中都有一种不成熟的相法,觉得古典文化会在逝去的时光隧道里暗暗咒骂现代文明的强势。现代文明尽可能地让实用代替了审美,以统一代替了多元。在自诩先进和科学的同时,以不断更新变革的模式比较着已经盖棺定论的古典文明。在这种比较中,“现代”便宜占尽,优势尽显。所以,在街头巷尾,关于老年人与年轻人常常争论的过去与现代,其实是一场并不公平的争论。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中国的古典文明中早有一支伏兵,数千威武之师,深深地埋伏在黑暗里,深得连史书里也挖不出他们的任何记载……

1974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西安临潼县的一个农夫在山城上打井,突然,他的铲子碰上了点硬东西,翻起来一看,竟是一个石人头。不过,说实在的,八百里秦川地,藏有多少古董也不奇怪,农夫没觉得是啥大事儿,只想再挖下去碰碰运气,有头就得有躯干吧,都弄出来,也可以卖个好价钱。

一铲又一铲下去,夕阳已经变得暗红,可挖掘者已经停不下来了,躯干、肢体、武器,又是躯干、肢体,还有武器!!余辉布满整个山城,满地零乱的石刻仿佛突然间有了知觉,在长达千年的沉睡后苏醒,相互问候,相互攀谈,并不容置疑地显示出他们的统一性,显示出他们严整的军容……

挖井的农夫当然吓坏了,手中的锄头不知所措地掉落,这群骄傲的头颅昂首向着夕阳,表情漠然,似乎从他们的脸上可以放映出曾经嗜血的战场。于是这夕阳下的山城被染得一片血色,任何进入其间的人,都好像能听到刀剑听到车马听到杀戮的呐喊与死亡的哀嚎……

紧接着,考古专家来了,历史学家来了,挖掘队准备就绪。很快,整支军队破土而出,兵马俑的眼睛里再次映出太阳的光辉。这时的太阳与2200年前他们潜入地下时毫无二致,他们的时候到了,摆了整整两年多年的鱼丽阵准备冲锋!

兵马俑吓到的不止是挖井的农夫,也不是几个考古学家,他们吓到的是整个现代文明。挖掘技术不足,有很多已探知的军阵不敢开挖;脱氧化技术不足,唯一的办法是原土填埋,意思就是挖出来了还要马上填回去;修复人手不足,大批俑像以千金的身价支离破碎地伏在土里,请也请不起来;保存能力不足,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馆能够容纳这样庞大的收藏!

小心!谁知道还有多少伏兵摩拳擦掌,谁知道这群石人石马里,还藏着什么秘密武器!

很难想像当时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立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概世上所有的房子都是先盖好房再让人住进去,只有在这里,情况倒了过来。数千兵士早就在这里了,房子是以他们的身体为选址依据而盖的……服役了两千年的老兵,当得这样的待遇!

他们打赢了面对现代文明的仗,这一仗,打得扬眉吐气……

从06年起,我就一直在玩军品。所以这回到西安的时候,身上穿的是部队的作训服,下身一条陆军迷彩裤,背的行囊是正品的Magforce3P攻击包。看上去就是个很够规格的士兵。所以当我走进兵马俑博物馆的时候,一种奇特的画面效果就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古代军阵中,冒然出现了一个现代士兵。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人们的注视下,走过一列列兵马纵队。很明显,不是我来参观他们的,反而是我要去向他们解释:我的部队番号是什么,我的装备为什么与他们不同……

    这也象征性表明了一个让人欣慰的事实,在兵马俑博物馆里,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已经停战。因为游客们都在坑道边对兵马俑军阵赞叹不已,再高傲的现代人,都会在这古代文明的奇迹面前抱有敬畏之心。西安对兵马俑的保护措施真的是细致入微,这不仅仅因为这些俑像价值连城,更因为他们展示出古代文明中许许多多现代人已经遗失的价值取向。

    走出兵马俑博物馆的时候,我在想,两千年前的军队留给我们的是兵马俑做为他们的军容的展示。而我们现代的军队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向两千年后的人们展示他们的军威呢?但愿不要只是几段国庆阅兵的视频文件……(待续)
发表于 2009-8-18 15: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入王城(二)美色倾城

    我必须承认,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打算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因为兵马俑的威风实在太足了,我不得不把他们摆在了前头。其实这样就委屈了骊山……

    到达西安的第二天一早,我就驱车前往骊山了。一路上都在想着关于这座山的故事。可能是因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近因效应”的缘故,我的第一反应是“西安事变”。当年蒋中正从华清池的五间厅逃上骊山,而后被张学良的士兵从山上衣冠不正的扶了出来。在捉获蒋委员长的地方建起一个亭子,原名“正气亭”,后来改叫“捉蒋亭”,最后为了缓和两岸关系,改成“兵谏亭”。说真的,最后的名字好得多了。
        
    这样一说,又要谈到华清池。只要稍稍对唐诗有所了解的朋友,相信都能背出白居易的这几句诗:“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暖洗凝脂。”杨贵妃的“凝脂”,也让我对骊山及山脚下的华清池增添了几分期待。从蒋委员长返到大唐贵妃,这样一千一百多年的跨度已经让我有点儿眩晕。

    还有什么呢?对了,还有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给她的男人带来和唐玄宗一样的惨剧。那就是褒姒。掐指一算,从唐玄宗到周幽王,又是往回倒了近千年。而实际上,骊山对中华文化的记载还要再往前追述,甚至要到分不清神话与历史的年代,因为据说这里是女娲采石补天之处……正因为如此,骊山上重重刻画的历史沉淀,足够让所有的游客叹服。

  上骊山并不很累,一路走,也并没有十分出奇的景色,但是半山腰上有一件事儿让我开心得不行。那就是看见了一位扮演蒋介石的特型演员杨浚宏。和他合影的时候,我上半身是非常明显的美军装扮,而“蒋委员”那天也身着戎装,我们握手的照片,俨然就是中美合作的会议留念……

     山路上还摆放着许多民国时期的军队装备,一些美制的装甲车,美制吉普和几门加农炮。我的打扮和它们相得益彰,在它们边上拍照的时候,很像那么回事。

    而这支当时由精良美军武器装备起来的国民党正规军队伍,终于去台湾了,半个世纪纷纷扰扰,合难合,分难分。

    然而,当我回首面前这一切时发现,历史细节往往是不可深究的。我们可能会对所发生的历史细节感兴趣,但是不可以过于求全。尤其不可全信历史教科书上的因果表述。虽然有很多历史事实确实是因为极小的细节而改变的,有的甚至细小到只是几个关键人物的一念之差……但是在这样的细节因素中,总还有可寻的与社会学相关的逻辑性因果。就算此细节不存在,所造成的历史事实不发生,但是历史的方向却不会改变,就像一个心中已有了目的地的旅者,绊脚的石头或道路的坑洼都会改变他的脚步,但是方向却始终如一。所以,历史教科书的主要作用应该是拔开大量的历史细节,从中找出历史趋势的必然性的脉络。而细节因素,就让它们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了……。
   
    而在骊山考量这个问题,是非常有趣的,因为西安事变,安史之乱和周幽王的烽火台事件都可以引做这个问题的参考。张学良逼蒋抗日,达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如果从细节考量,这也许只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念。日本人与张学良有着杀父之仇,国仇家恨在与服从命令的矛盾斗争中占了上风——个人情感的选择,对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当然只是细节。可是民心即天意,民族的抗日情绪与达成统一战线这个必然性,是蒋介石无法逃过的。

    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如果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出发,当时蒋委员长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因为外族入侵而亡的,只有宋朝。至于清军入关,根本就是李闯王和张献忠把明朝弄得千疮百孔之后的扫尾工作。所以,蒋介石当时做出的决定完全是出于对民族内部危机的高度警觉。可是,姿态摆得不对,对民心向背和舆论力量缺少估计,造成了最后被自己属下的部队控制,迫其抗日的结果。

    而当我们考量到两个女人对国家造成的危害时,我们常常也把目光投向细节。唐玄宗那样的一代明主,竟因宠幸杨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周幽王则更搞笑,为了博得褒姒的笑容而点燃烽火台取乐,最后失去诸侯的信任,以致被犬戎所杀……

   但是,真正的历史会是这些个人爱情的细节书写的吗?难道真的美色倾城,佳人一笑,江山不要?

       皇帝们不是傻瓜,爱情真的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记得好像是林公则徐曾经写出这样的诗句:“祸端自由君王起,亡国何须怨玉环”。而至于周幽王,那更明显啦,对诸侯失去控制是整个东周的通病,单单一个褒姒又能起多大作用?

    将入夜的时候,我来到大唐芙蓉园,也就是华清池的所在地,黄昏的暮色厚厚地逼了上来。布满鲜花的园子一下子镀上了一层冷冷的红。然而时光并没有给唐玄宗和杨贵妃太多面子,这些原本极尽奢华的温泉池早已褪尽了光泽,我们如同面对一个爬满皱纹的干涸的老者去想像他年少时的美貌。

    出乎意料的是,还有一个泉眼到至今还在冒温泉,只是被管理者用铁栅栏围了起来,进去的人要交一块钱,很是煞风景。但交一块钱就可以进去用杨贵妃用过的温泉洗洗手,没有人不愿意的。我还装了一矿泉水的温泉,想带回福州,以此为媒界,连接起现代和古代;以此为磁场,感应大唐的美色。可是液体带上飞机是很麻烦的,所以我只能做罢。

    众多的温泉和当年蒋介石下榻的五间厅紧挨着,从杨贵妃那里一下子又来到蒋委员长身边有点儿晕乎。这时天已经全暗,在夜里逛五间厅格外的有趣,兵谏原本也就发生在夜里,借着灯光,我看到五间厅的外墙上果然有几个弹孔,窗户的玻璃也是碎的,导游说当年打碎了以后就没换过,这一切让我觉得好像西安事变是昨晚才发生似的……

     通常我们会把蒋介石被捉获时的样子想得很狼狈,但历史的真实却并不是这样。当时的东北军还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军人的古典气质,他们知道这是兵谏,说到底还是要谏的。杀了最高统治者,谏谁去?在发现蒋介石的时候,没有人肯上前去拖蒋介石出来,张学良的卫一营手枪排班长刘允政、翟德俊只对后面的部队喊:“委员长在这儿哪……”这时蒋介石走出来说:“中正在此,你们要干什么?”跟上来的卫一营孙营长上前敬了一礼,说:““请委员长到西安参加救国会议。”蒋介石说:“不去,你们把我枪毙这好了。”

    当然,细节可能也不是这样,但是当时的东北军想明显不想给自己“起义”“造反”的名声。他们是要“请”蒋介石的,只是别的办法请不动,只好动枪了。

    但蒋介石毕竟也不是因为美色误国,历史上当然没有记载说宋美龄劝他不抗日。

    这样看来,比起史书上对唐玄宗和周幽王的误国原因,蒋委员长还显得体面一些。张学良对蒋介石的背叛是因为当时整体的民族需要,安禄山对唐玄宗的背叛是因为与杨国忠的权力争夺,诸侯们对周幽王的背叛是因为王室不再有控制力。这和美色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五间厅的枪声与华清池的温泉挨得紧紧的,乍一看上去很难扯得开,但爱情毕竟是个人情感的细节,政治却关乎整个社会的因果逻辑。细节与历史必然,最好还是分开谈。
发表于 2009-8-18 15: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入王城(三)华山论剑

    我来到了华山。

    在山脚下昂首侧耳,想试试能否听到山顶传来铿锵的剑响……

    有些地方,你从小就熟知,甚至无数次地在大脑里构建过它的样子。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到达了这个地方,想像里的抽像就会被一一具化,这是许多文化旅行者最激动的体验。比如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比如彩云间的白帝城,比如我面前的华山!

   我们这一代人恐怕很少会否认自己对华山的第一认知是来自《射雕英雄传》。这都归功于83年那部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电视连续剧!而射雕英雄传第三部的名字则与我面前的这座大山紧密相联,说起来大气磅礴,写起来力透纸背——华山论剑!!!

       当年来这里论剑的天下英豪应该不会太多,因为谁都知道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这四个人武功盖世了,自己就不要上去丢份儿。然而现在却不同,国庆长假,山脚下等待缆车的人排起的长队让我瞠目结舌!据说,缆车的运送频率是每小时一千人,那么很好,我在山脚下等了三个小时,也就是说,排在我前头的人数是三千。而我背后的人流还是一直没有看到边……

       大概没有几个人来这里的时候,心里不带着华山论剑的影子。征服华山的最高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和站在武林最高峰相对应。毕竟,这是华山,是那个小人物郭靖最终成为天下第一的地方。

       我在前两章的文章中提到的,一是古今文化的交替,是更新与残留的关系,一是历史进程的必然,是不可逆转的洪流。而到华山,这里不再有什么必然的递进与变更,这里强调的是个人。在山峰面前极为渺小的人,但却是有绝对自主能力的人,只要你努力,你就有可能爬上顶峰,你就可以在最高处鸟瞰天下!就像傻郭靖一样,从一个半弱智的儿童成为天下第一的武林英雄!

       所以大家都来了!无不带着一点豪迈,一一坐上缆车,从地面直向天际。而顶峰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到的,缆车的终点离华山的终点还远着呢……

       于是开始艰难的跋涉。西北的山与华南的山性情相去甚远。福建的山多,却碧绿温和。在福州登鼓山,沿途的绿荫可以一直照顾你到山顶。就算是山石裸露的太姥山,露出山体的岩石的颜色和形状,远看上去也是灰蓝玉润,没有太凄厉的色调和不驯服的棱角。而华山就严厉得多了:登华山有大半的路程就在山脊之上,左右无靠,只能小心翼翼地扶着铁索前行。因为陡峭,山石上少有绿荫,而且显出苍劲的黄褐色。这样的华山,消磨了攀登者的脚力,抽去了征服者的自信,本来倒是留了一点诗意给文人,可在他们喘息的时候,又吐还给了华山。

       从苍龙岭到仙掌崖到上天梯,山道几近垂直。我抬眼,人与人似乎已经叠在一起。因为山道的陡峭,远处看来,每个人都像是踩着下面人的肩膀向上爬的。

       我真不理解武林高手们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地方来论剑,爬到顶就已经剩半条命了,还怎么论剑啊?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幽默的想法,原来每次华山论剑的胜者都是提前两天到华山顶的,吃饱睡足之后,就在“自古华山一条道”上守候,上来一个就踹下去一个,挑战者正爬的气喘,哪有还手之功?

       当然,我这么想明显是以小人之心度英雄之腹的,相信当时的天下英豪,大多也知道“费厄泼赖”,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华山的威严下,应该是被贯彻的。

       但是,眼前的人梯在我眼里多少有点儿寓意,在人类争夺权利高峰的道路上,总是要踩着别人的肩膀前进的。在争夺权利高峰路上,人成了人的道路。虽然现在提倡的是和谐社会,但是中国政治历史上,“与人斗,其乐无穷”概念永远挥之不去。

       一路上,都有上山的人在问下山的人:“前面还有多远。”就算在同一地点,回答也不尽相同,有人说:“还远着呢。”有人说:“快了快了……”可是路途最终的长度,还是要靠自己的双脚去丈量……。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终于到了东峰的山脊上,再几步就能到朝阳台。在山脊上,面前一座座山峰的距离,似乎不是现实的长度单位可以丈量的,耸立与空阔共同构成一种可望而不及的美感。潜意识里,自己可以飞越,无视壑沟,无视高峰,欲望就是一脚从这个山头跨到哪个山头,但谁也不敢做这样的尝试,因为面前最现实的就是万丈深渊!我头枕着山脊的最高处,躺下,拍了张照片,背影是群山与霭霭的雾云。只觉得这样的构图中有自己也说不出的深意。

       沿着极险的山脊向上走几步,远远的就看到那块华山论剑的牌子了,和我想像的不同,华山没有太拿这个噱头炒作。无数人心中的传奇,在华山顶上,只是一块小小的黑色的牌匾,甚至没有很好的固定,松松地靠在一座象征东峰顶点的石碑边。

       不知道郭大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不会有点儿失落。他千辛万苦搏得的天下第一,没有得到华山太大的重视。我也觉得很该如此。因为武林中有四大高手互相制衡,这原本就是最好的一个局面,不应该再多出一个“天下第一”来。在金庸笔下,郭大侠是一个善良磊落的人,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且不说“天下第一”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圣人,不是一个完人,那么公义与真理,就难以成全了。中国二千年的帝王史里,所有人民幸福的希望,都只能系于君主之明,这样的承载过于沉重,所以君主就成了神,他若不是神,后果就不堪设想。可是,真实的情况是,他不是神……
      
       武林中的制衡与权力的制衡是一样的,武林中有天下第一,江湖不幸;权力中有天下第一,苍生危险。

       从兵马俑到骊山再到华山,古代文明再美也要被现代文明替代,留下千军万马,只能是面无表情的石像,人们在震惊之余也明白,这只是历史的纪念。它们守护的君王要死,它们守护的专制也已沉睡。骊山上的女色与零星枪响,更是提醒我们苍生的力量。民心即天意。就算你站在华山的最高峰,也要有所顾忌,前后都是深渊,不要恣意妄为。当然,最好的就是制衡,就像群峰耸立,共同撑起这沉沉的雾天……

       下山时天色已经昏黄,绕了条小路,竟然看到林荫道,路边有一个不起眼的道观,推门入去,几只母鸡啄食,厨房顶上升起一缕炊烟……躲在半山腰上,不再去想山顶上的论剑,不再去想那“天下第一”。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22: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小嘴mm美文分享。
真的是每个人去那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而且是很特别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23: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线

接下来是西线。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中国历史上有200多个朝代,西安这里埋葬了70多个皇帝,西线就是去看看帝王的风水宝地的。
西线很长,全程300多公里,而且很多是在荒郊野岭,所以跟团是很必要的。随便找了个电话,打电话报了名,说了住处,第二天一早就有小车来接,接到统一的地方,然后换上大车。感觉服务倒是蛮周到的。一天的车程,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快九点吧,车费和导游费才收了我55。剩下就是门票钱,除了法门寺有点贵,其他的还行吧。导游也算尽责,一路讲解,说了不少典故,不过听听也就忘了。就记得“东西”一词的由来。说是西安城里买卖主要集中在东市和西市,人们要买东西就要到东市和西市去,慢慢的,就演变成了买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23: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茂陵

DSC05838.JPG
茂陵,就是汉武大帝的坟墓,汉武大帝在位54年,他的坟墓新兴了53年
而茂陵博物馆是建在霍去病墓,而汉武大帝和李夫人的墓只能在这远远的望着。下面就是
这个是站在霍去病的墓顶上看过去的,所以不觉得汉武大帝的墓高,要知道,地上有多高,地下就会有多深,很不简单的
DSC05860.JPG
其实一路上很多这样的土包,每个土包都会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只是很多很多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

这个是霍去病的墓
DSC05839.JPG

DSC05859.JPG

DSC05868.JPG
据说这块去病石很灵验哦

[ 本帖最后由 shuimu22 于 2009-8-19 08: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23: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5840.JPG
裸俑,其实人家是有衣服的,也许是还是华丽的丝绸,可惜一见天日就被氧化掉了。
DSC05843.JPG
马踏匈奴

DSC05849.JPG
跃马

这都是我们所熟悉的。

[ 本帖最后由 shuimu22 于 2009-8-18 23: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8-18 23: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肥水不流外人田

路上看到了半边屋檐,说这是陕西八怪之一,房子半边盖,屋檐滴水不外流。
要不就是把房顶建成倒八字,也是为了蓄水,当年这里的雨水真的贵如油啊。
不过现在据说好的了。一路上没有看到我想了又想的黄土塬。

[ 本帖最后由 shuimu22 于 2009-8-19 08:36 编辑 ]
发表于 2009-8-18 23: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陕西复习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00: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浮光掠影 于 2009-8-18 23:31 发表
去陕西复习历史

是去学习历史。
发表于 2009-8-19 09: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嘴的文章很有内涵啊,拜读了!
发表于 2009-8-19 12: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喜鹊 于 2009-8-19 09:46 发表
小嘴的文章很有内涵啊,拜读了!

不是俺写的,朋友写的,觉得写得深刻值得一读,所以转贴一下,俺没那么高的水平。
发表于 2009-8-21 13: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美文美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6-14 18:35 , Processed in 0.0805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