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6|回复: 11

猛禽过境,请多加注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1 22: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上已经开始了,厦门那边已经录到赤腹了(<a href="http://www.xmbirds.org/bbs/index.php?showtopic=24553" target="_blank" >http://www.xmbirds.org/bbs/index.php?showtopic=24553</A>).时间上算,已经过了福州了.当然还有其他部队.有在海边的鸟人,请多注意下,</P>
<>想回福鼎去看鹰.</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1 2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猛禽的捕食  
   猛禽是食肉动物,它们的食谱广泛而复杂,包括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软体动物,以及动物尸体等等。不同种类的猛禽随着所处的环境和习性的不同,又各有不同的捕食对象。有的种类食性较广,几乎是见什么吃什么,选择性不强,称为广食性;有的种类则十分挑剔,只吃一、二种食物,称之为寡食性。例如海雕主要以鱼类为食,发现鱼后,就从空中滑翔而下,贴水飞行,伸出利爪,迅速将鱼抓起。蜂鹰以蜜蜂等各种蜂类为食。鸢是著名的“清道夫”,除了吃一些活的动物外,还吃动物的尸体,道边或水中的秽物。一般来说,隼形目鸟类大多是捕食野鼠和野兔的能手, 有的是蝗虫的天敌,也有的种类捕食鸟类或鱼类;鴞形目鸟类的食物则以鼠类为主, 有时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广食性和寡食性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一般是那些不迁徙或者只在居住地附近游猎的种类属于广食性,长年呆在一个很小的地区生活,对食物的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只有扩大食物种类的范围,才能维持生活的需要。反之,迁徙的种类往往是寡食性的,因为它们可以跟随自己所喜食的对象作长途旅行;还有的种类,如一些鴞类,具有贮存食物的本领,它们常常将捕获的鼠类藏在树洞的巢中,有的一次可贮藏十几只以上。

  猛禽的狩猎,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它们总是采用又省力又巧妙的方法,尽可能地寻找容易捕捉的中、小型动物。如果要抓飞行迅速或较大的动物,则往往从离群的或不健康的个体入手,否则不仅抓不着,甚至要冒一定的风险。有的猛禽习惯于占领制高点,栖停于高枝、电线杆、干草堆和悬崖上,转动着灵活的脖子,聚精会神地环视四周,发现猎物后,就悄悄飞下,快临近地面时,突然加快速度扑向猎物;或者先滑翔到猎物的上方,然后突然竖起翅膀,垂直下扑,给猎物来一个措手不及。在辽阔的平原或旷野上,猛禽大多在空中缓缓盘旋,同时仔细地观察地面。一旦发现猎物,就突然进行袭击,鹞类就是使用这种伎俩的好手。对于善于奔驰的有蹄类动物,一些大型的雕类也有办法,它们进行长距离的追逐,让猎物在奔跑中耗尽体力,最后俯首就擒。

  以在空中飞行的鸟类为食的隼类和某些鹰类,则需要更快的飞行速度和相对较大的体重,具有可以减少阻力的狭窄翅膀以及较短的尾羽。它们大多数时候都在空中飞翔巡猎,发现猎物时首先快速升上高空,占领制高点,然后将双翅析起,使翅膀上的飞羽和身体的纵轴平行,头收缩到肩部,以每秒钟75-100米的速度,呈25度角向猎物猛扑下来。靠近猎物的时候,稍稍张开双翅,以锐利的嘴咬穿猎物后枕部的要害部位,并同时用后趾击打,使猎物受伤而失去飞翔能力,待猎物下坠时,再快速向猎物冲去,用利爪抓住猎物,这一切就象用电子计算机控制一样,异常迅速而准确。最后它将猎物带到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吃掉。有时也在地上捕食。与这种捕食方式相适应,它的打击用的跗跖变得短而粗壮,抓握猎物的脚趾也变得细而长。

  隼类的这种直线式的飞行方式只适于在苔原、草原和沙漠地带等开阔地区捕食时进行。而在树林、灌木或芦苇杂草中捕食的猛禽,则不单纯是要求速度,而更多的要求是灵巧。在狩猎时,它们必须穿行于稠密的草木之间,要随时避开突然出现在眼前的障碍,否则就难免会碰得头破血流。由于对这种环境的适应,它们的翅膀都比较宽大,以便增加升力,而长长的尾羽则是一个有效的舵和刹车装置。此外,它们还有一双长腿,可以帮助它们将藏在灌木或草丛中的猎物抓出来。

  猛禽嘴的前端都有一个尖锐的弯钩,主要用于撕裂猎物。可以将钩嘴刺进猎物的体内,然后用双脚按住,将猎物向相反的方向蹬踹,从而将猎物扯碎,撕裂成小块,再一块块吞下。这是猛禽常用的进食方法。体形较大的鴞类是以鹦鹉状的方式,用爪逮住鼠类往嘴里送。它们可以闭着眼睛享受,仅靠其嘴旁的感觉毛就能探知捕获物的头部,并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吞咽。

  许多猛禽都有吐“食丸”的习性。在它们栖息的树下或悬崖峭壁的下面,常常会发现一种灰色粪便样的,拇指形、食指状的东西,质地细密,撕开后可以看到里面有羽毛、毛发、骨骼、爪、喙、齿、昆虫的几丁质头胸甲和鞘翅等,这就是从它们嘴里吐出来的团块,称为食丸。

  猛禽不能像食肉兽类那样,将抓到的猎物的肉和内脏等吃掉,而将不能吃的毛、骨等弃之一旁。它们的爪和喙虽然锋利,却不便于拔毛撕羽、剔骨取肉,只能连骨带肉,草草吞咽,或者干脆囫囵吞食,将毛、骨、肉等一鼓脑儿吞进胃里,但猛禽的胃却并没有消化这些羽、毛、骨的能力。由于它们肠道狭窄,也不能把这些尚未消化的东西排泄出去,而只能把这些渣滓集成块状,形成小团经过食道和口腔再吐出去。猛禽的食丸一般呈椭圆、棍棒、半球等形状,颜色有褐黑、灰黑、灰黄色等,食丸的大小与不同种类的猛禽的体形大小基本一致。食丸一般外表光滑,里面粗糙,外紧内松。一般猛禽在进食后8—24小时吐出食丸,大型的猛禽如金雕等,食饱后最长可在5天以后才吐出食丸。

  与隼形目猛禽相比,鴞形目猛禽吐食丸的习性更为明显。它们的嘴、爪和颈部肌肉都不如隼形目猛禽那样强大有力,不能一点一点地撕碎猎物,只能选择大小合适的食物特别是鼠类,囫囵吞下,加之缺乏消化骨骼的能力,所以检查鴞形目猛禽的食丸时,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它们吃的是什么食物。通过分析和研究猛禽的食丸,还可以推算出森林、农田、草地、湿地等有害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动情况,为农、林、牧、副业提供科学依据。

                               猛禽的繁殖
  猛禽的繁殖包括占区、求偶炫耀、筑巢、产卵、孵化、育雏等,丰富多采。它们的配偶多为一夫一妻制,但有个别例外,比如鬼鴞的配对是一雄多雌,而同时也是一雌多雄的。在非繁殖季节,雄鸟和雌鸟之间总是保持着一段距离,各自猎食。猛禽的繁殖期是相对稳定的,有较严格的季节性,这是对外界食物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大型猛禽的繁殖期开始较早,如许多鹫类、雕鴞等,在1一3月就开始营巢产卵,特别是在食物丰富的时候。小型猛禽大多在4一6月开始营巢产卵。

  隼形目猛禽的求偶炫耀有起伏式、螺旋式和摇摆式等技艺高超的婚飞和空中炫耀。当繁殖期到来的时候,雄鸟便在自己的巢域上空所作的各种体态的飞行,同时发出大声鸣叫,以博取异性的爱慕。有的种类常常飞到30~90米的高处,垂直冲下,急剧地旋转着,发出警报似的叫声,似乎已经失去了控制,马上就要摔在地上。但在接近地面只有1米左右时,却又灵巧地恢复常态,振翅飞起,直上高空。这样的表演有时可以反复100多次。大多数种类则是反复地呈波浪状不断起伏的飞行,进行空中炫耀,鹞类、短尾雕等还可作环状飞行。当这种空中炫耀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进行时,更是扣人心弦。开始是雄鸟在雌鸟的上空作水平翱翔,接着径直向雌鸟俯冲过去,当雄鸟临近,雌鸟突然翻过身来,把脚爪伸向雄鸟,于是两双脚抓在一一起,翻着筋斗象两片落叶似的一起跌落下去,有时一直跌到临近地面或水面的千钧一发之际,才突然分开,腾空飞起。隼形目猛禽的交配主要在树上或地面上进行,一般每天交配多次,但一到产卵期即停止。

  相形之下,鴞形目猛禽的炫耀方法就简单多了。绝大部分种类只能作些近距离的表演,譬如鞠躬,拍打翅膀,或彼此蹭嘴,整理羽毛,有时还鼓动翅膀,嘴里发出奇异的噼啪声,轮番倒换双脚,作出一些显得威猛的样子等。只有在白天活动的雪鴞等,才能进行特技飞行表演。不过,鴞类对爱情的表达,主要还是借助于声音。它们的歌声虽不动听,但粗犷中也有其特色。尤其是渔鴞等,一到繁殖季节,沿河两岸一片暄闹,组成了一支奇特的爱情交响乐。

  猛禽一般每年产一次卵。筑巢则因地制宜,岩石、树木、地面建筑物等均可利用。隼形目鸟类营巢地点有的在悬崖绝壁,有的在树冠顶部,有的在岩洞和树洞中,或在地面上,如鹞类,也有的占据其他鸟的巢, 如隼类,还有少数种类集群筑巢。红脚隼最喜欢侵占喜鹊等其他鸟类的巢,它耐心地等待喜鹊将巢筑好,然后住进巢中。失去巢的喜鹊则不停地在巢的周围鸣叫,甚至向红脚隼发动攻击,但红脚隼依仗其尖利的喙和爪,可以轻易地将喜鹊击败。这样红脚隼往往要与喜鹊争噪数日,才能把巢占住。我国古代《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这种“鹊巢鸠占”现象中所指的“鸠”就是红脚隼。鴞形目鸟类大多营巢于树洞、岩隙或其他空洞中,也有时占据乌鸦、喜鹊的巢。如若没有适宜地方,它们甚至躲藏在住宅墙壁的窟窿中,或芦苇茂密处的草堆上繁殖。巢材主要由树枝组成,在树木缺少地区,也使用海藻、骨、草和纸屑等,巢的大小常与巢材当时供应状况有关,也受着巢位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猛禽通常由雌鸟筑巢,雄鸟运输巢材。一般每年筑一个新巢,有些种则使用旧巢,尤其是体形较大的种类。有些体形较大的种类,如雕、鵟等,常有几个巢在同一个巢域内。窝卵数不尽相同,隼形目中大型的种类1~2枚,小型种类多达6枚;鴞形目鸟类的窝卵数少的仅1枚,多的达14枚,一般为4—7枚。同一种猛禽,生活在北方的亚种要比生活在南方的亚种多。这种多少的变化,反映出生物学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越是自卫能力差的、生活条件恶劣的种类,就越是要提高自己的繁殖能力,以抵销环境给它们带来的压力,维持其物种的繁衍。至于每年的产卵数,还要随当年食物条件的变化而波动。在特别不顺利的年分甚至停止产卵。卵的形状也不一样,有卵形、梨形、椭圆形等,大多一头大,一头小。这种形状的好处是不易滚动,或者只能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原地滚动,这就减少了从巢中跌落的危险。鴞形目鸟类卵多纯白色无斑,呈椭圆或圆形。孵卵一般均仅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一般需1个月左右,大型猛禽需要45—50天,小型猛禽,如红腿小隼,仅为22—23天。鴞形目鸟类雌性或两性孵化,孵化期约1个月。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化,这样雏鸟孵出的时间就不一致,最先出壳的个体和最后出壳的个体,有的相差10多天,故而雏鸟的大小差别很显著。在食物欠缺时,较大的雏鸟偶见有残吃刚孵出的雏鸟的现象,这在鸟类中确是很离奇的习性,不过只是个别鴞类如雪鴞等在食物不足的年头,才偶然遇见。雏鸟为晚成性, 需要亲鸟的长期照顾。雏鸟留巢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小型种类为21—25天,大型种类则长达5个月之久。雏鸟刚出壳时显得很软弱,无力的颈部似乎举不起它沉重的头,半睁眼睛或闭合,24—48小时内尚不能单独取食。雏鸟最初全身被绒羽,这种绒羽薄而光滑,颜色单调,一般为白色、灰色或浅黄色,只有极少数有斑纹。亲鸟开始喂食后,雏鸟生长很快。到7~21天之后,第二期绒羽长出来了,这是一层较为厚实、暖和、颜色更浅一些的羽毛。此时的雏鸟,比以前活跃,它们虽然还立不起来,可也开始借助于跗跖在巢里移动。真正的羽毛,差不多要到5~6个星期之后才能长出。
                              
                                 猛禽的育雏
   猛禽对抚育后代的分工相当完善,最明显的是雀鹰,这种抚育的分工与其双亲间身体大小差异有关。雄鸟只有雌鸟的一半体重,而在其他羽色相似的鸟类中雌雄大小就不容易区别。在筑巢临近完工时,还要就近找绿叶和细枝作为衬垫,使巢变得软和一些,以便于更好地产卵、孵卵。雌鸟经常在巢内停留负责孵育,看来雄鸟身体是无法把一窝卵全部遮盖孵育的。可能孵卵暂不需要翅膀,不久雌鸟进行翅膀及尾羽的脱换,而雄鸟的换羽往往要更早些。大约经过一个月左右,当这种新羽毛生长完成后,雏鸟也该孵出了,于是雄鸟立即投入捕食的任务,并把捕获物直接带到巢边交给雌鸟,以便使巢中的妻子儿女能及时地吃到东西,或者飞回来时大声鸣叫,雌鸟听到叫声就会迎面飞来,将捕获物接走,然后撕成小块来喂雏鸟。而对于秃鹫来说,成鸟是从嗉囊中呕出食物来喂育雏鸟的。雌鸟的护巢性较强,大部分时间都守在巢旁,防止敌害的入侵,或者替雏鸟遮阴挡雨,一直到雏鸟可以到巢的附近活动时,雌鸟才外出捕食,以满足雏鸟日益增长的需要。鴞形目鸟类的育雏工作则由雌雄两亲鸟共同参与。食物对猛禽雏鸟的存活率影响很大,食物丰富时,雏鸟也许可以全部存活;食物短缺时,雏鸟之间就要产生激烈的竞争,往往只有一、二只最强壮的能勉强活下来,其他雏鸟不是受冻饿而死就是干脆被吃掉,以保证少数个体的存活。这乍看起来似乎是极端冷酷的自然法则,却包含着保卫生存和延续后代的最合理的核心.雏鸟即便勉强活下来,仍有四分之三的个体差不多过不了周岁,它们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夭折。

  隼形目猛禽幼鸟的羽色与成鸟稍有不同,大多与雌鸟近似。雏鸟被满绒羽,一般为白色或黄白色,两性羽色区别不明显,下体常具纵纹或斑驳状。

  当雏鸟的羽毛长满后,亲鸟就开始培养它们独立生活的能力。雏鸟饱食之后,一只只伫立巢边,开始练习拍打翅膀。它们努力锻炼,不停地探索,或在巢的四周天空翱翔,环绕着飞行以显示威风,并练习摄捕食物,用喙撕成小块,然后吞入腹中。雏鸟在刚孵出的几天里,全由雌鸟包办喂养,直到它能自己寻食,懂得把猎物撕下。如果在这段时间以前,雏鸟还不会撕食而雌鸟因故死亡了,雏鸟只能挨饿。它们在雄鸟带来的猎物面前毫无办法,而此时的雄鸟也还未激发出撕裂捕获物的本能。不仅如此,雏鸟因没有雌鸟的身体遮盖,下雨时身体淋湿,在气候寒冷时很快就会被冻僵。过了这段时间,即使雀鹰雌鸟死亡,雏鸟的情况也完全不同了,面对雄鸟带来的食物,虽然雏鸟仍然不知如何下手,但这时雄鸟喂食的本领开始展现,它会把食物撕碎并送到雏鸟的嘴里,雏鸟很快就会恢复体力,这窝雏鸟便得救了,最终能够健康地离巢出飞。

  金雕等大型猛禽,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时,先孵出的个体较大的幼鸟常常会向后孵出来的个体较小的幼鸟的身上啄击,并将啄下的羽毛等吞食,如果缺食的时间不长,较小的幼鸟有避让能力,尚不致于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果亲鸟长时间不能带回食物,同胞相残则不可避免,较大的幼鸟就会把较小的幼鸟啄得混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幼鸟20日龄前后,因为20日龄以前,常有亲鸟在巢中守护。这种同胞骨肉自相残害的现象在大型猛禽的幼鸟中并不罕见,这也是它们依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进行的种内自我调节。因为猛禽捕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而食物的来源往往呈周期性波动,当食物短缺时,如果不进行种内的调节,将对于整个种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它们就是利用雏鸟出壳的先后不同所产生的身体发育上的差异,通过种内的调节,淘汰弱小的个体,保留强壮的个体,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使物种得以健康繁衍。

  猛禽的幼鸟即使羽毛丰满之后,也还要得到双亲的照料,这段时间也许是几个星期,几个月。一般来说,体形越大的种类,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小型猛禽1~2年可以达到性成熟,大型猛禽如雕、海雕、秃鹫等,则需要4—5年才能达到性成熟。

                              猛禽的迁徙
  猛禽大多在白天迁飞,这不仅是由于它们缺少天敌,并且在白天易于寻找食物,而且还可以利用太阳光下的热气流进行翱翔,节省长途迁徙所消耗的体力。对于猛禽来说,不同种类的猛禽所采取的迁徙方式也有所不同,有单独、成对和结群等形式,体形较大的雕类大多为单独飞行,领角鴞、短耳鴞等常常成对迁飞,结群迁徙的种类有鸢、燕隼、游隼、鹗、红角鴞和长耳鴞等。个体之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很多种类的迁徙甚至是单独进行。凤头蜂鹰、苍鹰、普通鵟、雀鹰、日本松雀鹰等还会结成5-30只不等的混合群体进行迁徙。

  猛禽迁徙的路线也大部分是南北向,只有少数发生在东西向之间,还有个别种类在东南棗西北方向之间迁徙。有的猛禽春季、秋季的迁徙路线是同一条路线,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的猛禽向南和向北的迁徙路线完全不同。它们在迁徙之前,通常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体内脂肪的积累,以求度过艰苦的行程。猛禽中迁徙的种类并不多,尤其是大型猛禽都很少迁徙,更奇怪的是,在同一种猛禽中,有的个体作长途迁徙,有的却定居一地,例如普通鵟,有的个体的迁徙旅程达16,000公里,有的却终年停留在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活动。不过,就迁徙的距离而言,猛禽可以称得上是整个鸟类中迁徙路线最长的类群之一。猛禽迁徙的距离一般到达400公里以上,而有些种类甚至几乎能从地球的一极迁飞到另一极。例如普通鵟能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迁徙到非洲的好望角,红脚隼和黄爪隼等能从亚洲北部飞到非洲南部越冬,单程为13000一16000公里。我国渤海湾正处在猛禽迁飞的路线上,尤其是每到春季和秋季的迁徙季节,常有数以千计的各种猛禽沿着我国东部海岸进行集群移动,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的。

  猛禽迁徙的途中需要在停歇地,即驿站中停留一段时间,一般在2—13天之间。在每个驿站中出现时间的早与晚,以及停留的时间长短,受气候影响十分严重,尤以秋季猛禽南迁影响更甚。一般是秋雨停止,北或西北风停息后南下迁徙。对于一个特定的驿站来说,常有这样的一些规律:就迁徙猛禽的体型大小而言,体型小者先来,大者后来。从性别年龄而论,春季雄成鸟先出现,雌成鸟后来,亚成体殿后。秋季则为幼鸟先出现,成鸟稍后到来。大多数隼形目猛禽在迁徙的高峰期一般每天6—9时及15—18时频繁在林间活动,寻找食物,补充能量,恢复体力,为继续迁徙提供保障,9—15时则是在高空中进行迁徙的时间;对于鴞形目猛禽来说,4—5时及18—19时是频繁在林间活动、捕食的时间,而其他时间为在高空中迁徙的时间。

  除了正式的迁徙之外,猛禽还进行一种短距离的、非定向的移栖活动,称之为游猎。这是一种无规律的活动,例如雪鴞和鬼鴞,可能由于过度密集或食物欠缺的起因,偶有不规则的迁移现象。此外,猛禽还有一种无目的漂泊。如大风暴雨之后,一些猛禽在天空迷失方向,造成了这种漂泊现象。

  我国猛禽资源丰富,但由于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广,较为分散,而且活动地区偏僻,难以捕捉,因此对各种猛禽的迁徙路线、时间、高峰期、结群方式等各种规律,繁殖地、越冬地的确定、种群数量消长以及迁徙与气候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都必须通过环志、回收反馈信息,配合野外研究才能有效地解决。例如,通过对我国回收的猛禽志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苍鹰、雀鹰、长耳鴞的繁殖地为我国黑龙江省的东南山地和北部山地,以及俄罗斯东部的部分地区;有一部分苍鹰、普通鵟和长耳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雀鹰和日本松雀鹰中不仅有一部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还有一部分延伸至东南沿海地区;红角鴞则在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越冬。
 楼主| 发表于 2005-4-21 22: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北京科普之窗》
作者:毕佚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0: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头蜂鹰

<><IMG src="http://nature.kl.edu.tw/attachment.php?s=&amp;postid=299168" border=0>(作者:gsyps)</P>
<>作者:<B>鳥癡</B></P>
<><IMG src="http://raptor.org.tw/phpnuke7/html/files/08.jpg" border=0></P>
<> 作者:<b><FONT size=3>chi-nan</FONT></b><IMG src="http://nature.kl.edu.tw/attachment.php?s=&amp;postid=312358" border=0></P>
发表于 2005-4-22 00: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最近多往上面看看!!</P><>很想知道它们的迁徙路线。都是沿海岸线吗?</P><>继续关注中。请白饭同学有情况手机短信给我啊</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0: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脸狂鹰,成鸟

<IMG src="http://www.bird-watch.org/UploadFile/2005-3/200539224924852.jpg" border=0>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0: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隼

<IMG src="http://raptor.org.tw/phpnuke7/html/files/02.jpg" border=0>
发表于 2005-4-22 01: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这个周末的福州海边有没有?很想去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1: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有,可是在那里?</P><>晚上研究下地图.</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2 01: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不了去我家那,保证能看见
发表于 2005-4-22 08: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关注中.......
发表于 2005-5-1 23: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好!图,好!!!.....................</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12-3 01:51 , Processed in 0.0614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