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紫啸鸫

[帮忙收集]鸟名缘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9 13: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澹蛋 于 2008-2-23 23:10 发表
嘻嘻,好像是黄淦老师说的哦~~

发表于 2008-6-5 21: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规啼血,跟福建有关系哦:)

据《史书.蜀王本纪》载,望帝(“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声声啼叫是杜宇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还有一则更为平民化的传说。闽东山区杜家村里有一户穷人家,家中三口人,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年30余未婚,村里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兄弟以贩卖私盐为生,养活老母。杜大力大,一次可挑盐300斤,杜二力小,一担不过100斤,自己可勉强糊口。
有一天,杜大经过一处街坊歇肩的时候,由于担子太重,盐担滑下来,把一个小孩压死了。人命关天,杜大被官府抓去,关在监牢里,待判死刑。杜二一个人卖盐,奉养老母,十分困难。一次,杜大对来探监的弟弟说:“再过两天,找要被执行死刑了。”兄弟相抱痛哭。
弟弟说:“我去替死。我死只死一个,你死便死三个。因为我力气小,挣的钱,不能养活母亲,二人都会饿死。”说着弟弟把哥哥推出门外,自已进了牢房。
过了两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来后并没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里去了。杜二灵魂化作杜鹃鸟,到处飞叫:“哥哥回来!哥哥回来!”一边叫,一边口中滴出鲜血。鲜血滴处,长出了红杜鹃。此后,每年春天满山一片红杜鹃花,人们都说,这是杜二的红心与孝心。

[ 本帖最后由 鼻涕耷不流 于 2008-6-5 21:17 编辑 ]
发表于 2008-6-6 13: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牛逼的帖子啊!这才看到,强烈学习!!
发表于 2008-7-28 19: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疯狂考古——"伯劳"

(2007-06-17 06:19:25)
标签:考古 伯劳 鵙 丝绸之路 外来词 文化 历史   

    [西洲曲] (南朝,公元420-589年,乐府诗)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髻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遥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诗中“伯劳”为何物?赶紧上网搜索,发现它不仅很可能是个2500年前的外来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还很有些来头。



   “伯劳”,又名“鵙”、“伯奇”、“伯赵”,有些地方叫“虎不拉”(虎纹伯劳,Tiger Shrike)。英文名Brown Shirk或Butcher Bird(屠夫鸟),拉丁名Laniidae。只要把英文读出来,就会发现它们发音上的一致性:Brown-伯劳,Butcher-伯奇/伯赵,Shrike -鵙!当然这些都是现代英语,不足为据,再查查古英语:


  “伯劳”,在三国曹植时代(公元前200年左右)就已出现;查一下《WEBSTER》, Brown源于古英语(公元450-1100年)Brun,意为褐色,描述该鸟“褐背白肚”;


  “伯奇”,亦见于曹植《令禽恶鸟论》,“伯赵”更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64年)。Butcher(屠夫)源于中世纪英语Boc,Boc源于公元前的凯尔特语,意为雄鹿、公羊、公兔,描述该鸟凶猛残暴。


  “鵙”(读作“局”),见于诗经(公元前1100-公元前600年),“鵙鵙”是它的叫声。Shrike,查《WEBSTER》唯一的意思就是“伯劳鸟”,源于古英语scric(画眉)和中世纪英语shriken(尖叫),可见英语里面它同样是一种叫声。而伯劳更早的拉丁名Laniidae跟它们发音完全不同。


  由此可以推测,“伯劳、伯奇、伯赵”没有字面含义,对应的英语却是有含义的,因此很可能它们是音译外来语;而“鵙”有含义,且与同时代的拉丁文发音不同,它应该起源于中国本土。而前后中文名称变化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4年。这应该可以作为“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202年西汉)开辟以前中西方文化交流就开始的一个例证吧。或许,《山海经》等古文献里的那些含义难解的名称也是外来语?


  



延伸阅读:

   

    伯劳,一种凶猛小鸟,分布于除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以外的各个大陆,有10属72种,中国有1属10种,在我国大部分种类为候鸟,常见的有棕背伯劳、红尾伯劳、虎纹伯劳等。褐背白肚,上嘴钩曲,眼部有黑线。营巢在杨树、刺槐、杏等树上。喜食大型昆虫、蛙类、蜥蜴,有时甚至能捕杀比它身体还大得多的鸟类和兽类。伯劳虽属鸣禽,比麻雀稍大,但嘴大爪利,性情非常凶猛残忍,鸣声尖锐响亮。它们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就是往往将猎取的小动物贯穿在荆棘、细的树枝甚至铁丝网的倒钩上,然后用嘴撕食。有时,它们已经将捕获的昆虫、青蛙或蜥蜴等贯穿在没有长树叶的树枝上,但事后却忘记了来撕食,经过风吹日晒之后,这些小动物就变成了干瘪的尸体。过些时候,树枝梢上长出了分枝和绿叶,就变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一条树枝上穿着几个昆虫、青蛙或蜥蜴之类的又干又瘪的尸体,而枝梢上却长出了繁茂的细枝和绿叶。这个“恶作剧”的做法又残忍又奇怪。残忍的是,这种“暴尸示众”的做法,确实太使人触目惊心;奇怪的是,树枝头明明长着分枝和绿叶,小动物的尸体是很难穿进去的,使得不明真相的人们众说纷纭,有些讲迷信的人甚至说这都是一些短命鬼干的事,因为短命鬼是幼年夭亡的鬼,免不了也有点孩子气,所以喜欢搞些淘气事。这种将猎物曝尸的习性使它在西方得到了“屠夫鸟”的恶名。
  

    它在古文中记载很多:


  伯劳最开始被称为“鵙”(读作“局”),见于《詩经·豳風》:七月鸣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吳澄著):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形容伯劳的鸣叫声)。因其猎物曝尸的习性,其叫声成为不祥之兆。而确认“伯劳”和“鵙”就是同一种鸟类的,是明代李时珍的考证(公元1518-1593年),他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勘正历代文人聚讼纷纭的“伯劳”疑案,根据七月鶪鸣、鶪好单栖、其能制蛇的特征,参考《礼记·月令》、《诗经·豳风·七月》、民间传说、俚言俗语等多方证据,辨证了“伯劳”即《礼记》、《诗经》里的“鶪”。由于考释详尽,言之凿凿,遂成千古定评。
  

    成语“劳燕分飞”的出典:“劳”指“伯劳”,出自萧衍(公元464~549年,南朝梁武帝)的《玉台新咏》中《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 伯劳在古代诗歌中通常用来比喻夫妻、情侣亲人朋友的别离。但事实上,伯劳和燕子的迁徙方向都是夏北冬南,歌中“东飞伯劳西飞燕”原本只是表达迁徙的离愁,后人望文生义,才引申为“各奔东西”。


  不仅如此,“伯劳”鸟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个重要角色:



   《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64年):“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说的是上古时代利用五种候鸟的不同迁徙时间来制定历法。少昊登基之时,恰是凤鸟飞来之日,因此“凤鸟氏”成为掌管历法的总负责人,叫做“历正”,位列在百官之首。其后四种是历正的属官:“玄鸟”是燕子,春分来,秋分走,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是伯劳,夏至鸣,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鸟”立春鸣,立夏止,立春立夏叫启;“丹鸟”是鷩雉(锦鸡),立秋鸣,立冬止,立秋立冬叫闭。



    它们的领导是五帝之一的“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拥有多项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据宋代罗泌《路史》中的《后纪七》所记,“少昊”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位天文历法的学者:少昊金天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运用天文学知识,来测定天上的星座和确定方位,并以此来记录气节,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天”。此外他还是中国原始手工业与原始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金”。他还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古乐的发明人:《帝王世纪》中言:少昊金天氏“作乐曰九渊”,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



    然而这个神通广大的“少昊金天氏” 为什么会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如果他不是世界上天文历法、金属制造和音乐的最早发明者,如果这之间有上千年的差距,那么是否可能中西方文化在上古时代曾有过重大的交流?
  
发表于 2008-7-28 20: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伯劳[转] (2007-12-24 13:33:10)
标签:杂谈   

  说到伯劳,不免先就要说到古乐府的《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乐府诗集· 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南北朝 萧衍作。)后世成语“劳燕分飞”、“东劳西燕”(喻来自不同方向的同路人或喻离别)即由此衍化而出。
  
  伯劳是广泛分布于欧亚、北美和大洋洲等地的一类小鸟,又称博劳、胡不拉、虎不拉、百舌(日本)、百声(越南)等。全世界有72种,我国有10种。常见的有棕背伯劳、红尾伯劳、虎纹伯劳和灰伯劳等。由于伯劳鸟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至黑龙江、吉林,南至福建、广东,西至陕甘宁青,举凡平原、丘陵、山地、沟谷、树林、农田,甚至草原都可见其踪影,加之其活动范围多在人类居所附近,因此早已为人类所熟识。《诗经·国风·豳风》中所谓“七月鸣鵙”,指的就是我国北方常见的夏候鸟伯劳。
  
  伯劳主要指伯劳科,尤其是伯劳属的许多种鸣禽。由于其大多数种类的鸣叫声或沙哑聒噪,或尖锐凄厉,因此有人用伯劳的叫声来比喻人说话难听。孟子梁惠王篇中「南蛮鴃舌之人」就是这个意思,其中的「鴃」也正是伯劳的古名。
  
  尽管伯劳属于鸣禽,个子也不大(多数只比麻雀稍微大一点儿),但其性情非常凶猛残忍,嗜吃小形兽类(如鼠类)、鸟类、青蛙、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甚至还能击杀比它身体还大得多的鸟类和兽类,如鹧鸪之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在伯劳条中有“鵙声嗅嗅,故以名之……残害之鸟也,谓其为恶声者……”等记载。可见它们和古乐府诗中思春恨嫁的幽怨少女情怀基调并不一致。和温顺吉祥的燕子在性情上也不可同日而语。
  
  伯劳是一种重要的食虫鸟类,具有一些类似猛禽的特征。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的先端钩曲如鹰嘴,具缺刻,嘴须比较发达,甚至将鼻孔或多或少地遮盖起来。它们的腿脚也很强健,趾上的爪还具有锐利的钩。平时伯劳主要栖息在树梢、电线等高处,东瞧西望,一见有昆虫或其他食饵,即急飞直下而抓住它,然后再返回所栖的树枝上。
  
  伯劳体态玲珑,动作优美,鸣声响亮,羽毛色彩鲜艳,非常好看。棕背伯劳、红尾伯劳、楔尾伯劳等种属的头侧均具穿过眼部的浓黑色宽带纹,就像是蒙了眼罩的强盗。
  
  伯劳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就是喜欢将较大的猎物贯穿在荆棘、细树枝甚至铁丝网的倒钩上,然后用嘴一块块撕下肉来吃掉。因此西方人称之为“屠夫鸟 (Butcher-bird)”。有时,它们将捕获的昆虫、青蛙或蜥蜴等贯穿在没有长树叶的树枝上,但事后却忘记了来撕食,经过风吹日晒之后,这些小动物就变成了干瘪的尸体。过些时候,树枝梢上长出了分枝和绿叶,就变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一条树枝上穿着几个昆虫、青蛙或蜥蜴之类的又干又瘪的尸体,而枝梢上却长出了繁茂的细枝和绿叶。
  
  伯劳鸟这种“暴尸示众”的做法,又残忍又奇怪,令人触目惊心。所以当小动物们看到这些带著眼罩的小霸王时,往往都会远远地避开。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甚至传说伯劳的这些杰作是一些短命鬼干的事,因为短命鬼是幼年夭亡的鬼,免不了也有点孩子气,所以喜欢搞些淘气的恶作剧。有些科学家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伯劳鸟储存食物、未雨绸缪的本能,也有人认为通过借助树刺等尖锐物品的帮助,可以方便伯劳杀死并撕食体型较大的动物。
  
  关于伯劳鸟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凄惨的故事。相传周宣王时,贤臣尹吉甫听信继室的谗言,误杀前妻留下的爱子伯奇。伯奇的弟弟伯封痛悼兄长的不幸,作了一首悲伤的诗。尹吉甫听后十分后悔,日夜哀痛不已。有一天,尹吉甫在郊外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鸟儿,停在桑树上对他啾啾而鸣,声音甚是悲涼哀悽。尹吉甫心里为之一动,怀疑它是伯奇魂魄所化,于是就说:“伯奇劳乎,你若是我儿伯奇,就请飞來停在我的马车上”。孰料话音刚落,这只鸟儿就飞来停在马车上,跟着尹吉甫回了家。到家以后,鸟儿又停在井上不断对屋哀鸣。由于叫声凄厉,尹家上下都跑出来看个究竟。此时尹吉甫假裝要射鸟,拿起弓箭却将继室射杀了,以此来安慰伯奇。伯劳鸟名也因“伯奇劳乎”一语而得。不过也有人因此而认为伯劳鸟是种弒母的不孝鸟,加上其具有食肉的习性,故民间有“伯劳伯劳,食母肉,拔母毛”的歌谣。
  
  民间有种俗称“寒露儿”的雀鸟,其实就是灰伯劳。灰伯劳虽长相漂亮、姿态优美,歌声委婉动听,但一般饲养它都是用于狩猎麻雀、鹀类等小型鸟类。由于灰伯劳性凶猛、嘴强有力,故脖锁要坚固,以金属链为宜,以防鸟咬断后逃逸。
  
  训练这种伯劳这种凶悍的狩猎鸟时,需要象训鹰那样“熬”。首先需耗其精力,尽夜看守,不让它闭眼休息,同时用水泡过的肉条喂养,以减其膘。一般三、五天后伯劳就变得驯顺而贪食。此时便可让饥饿到极点的伯劳去捕捉作为食饵的麻雀。待其捕捉到麻雀后,人即跟上,取出麻雀的心脏喂给,连续数次、并逐渐放长脖线的长度,拉长放飞的距离。如此这般,几天就可训成。但要注意,每天狩猎前一定要使伯劳空腹。能顺利狩猎后方可去掉长的脖线,任其自由捕猎。
  
  中国传统百家姓中,赵姓民族的图腾即为伯劳鸟,故伯劳又称伯赵。《左传·注》里说:“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左传·疏》里又称:“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因此,“伯赵”通常应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伯劳鸟,其二指上古时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
  
  据考证,赵姓家族的地望在今山西赵县,是鸟夷族第一位杰出首领少皞金天氏的后代。金天氏为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为中国上古时代“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创始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帝王世纪》说少嗥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其后裔贤人伯益据称亦深得舜的欣赏,并娶舜的女儿为妻。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他,可惜未能遂愿。由于赵姓氏族能人辈出,其氏族图腾恰又为伯赵这种“夏至鸣,冬至止”的候鸟,因此其首领后来也就担任承袭了主掌报“夏至、冬至”两节气的官员
发表于 2008-8-16 00: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旁征博引,正史野史,官方民间,内容丰富的牛贴!
发表于 2008-12-31 14: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醉太平·夺泥燕口

  【年代】:元
  【作者】:无名氏——《醉太平·夺泥燕口》[正宫]
  【内容】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释】:
  夺泥燕口:从燕子口里夺泥。
  削铁针:从针头上削铁。
  刮金佛面:从佛像面上刮金。
  鹌鹑:鸟名,头尾短,状如小鸡。
  膆:鸟类食囊。
  鹭鸶:水鸟名,腿长而细瘦,栖沼泽中,捕食鱼类。
  劈:用刀刮。
  精肉:瘦肉。
  刳:剖、挖。
  老先生:本称极尊者,这里用来讽刺官僚、地主。
  【赏析】:
  此曲收入明代李开先的《一笑散》中,原题作“讥贪狠小取者”,实质上概括了贪婪之徒穷由极恶、贪得无厌的可憎嘴脸,。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连用几个动词,尤见其尖锐泼辣。

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1&vid=13145251&uid=1236575347

[ 本帖最后由 白鹡鸰 于 2008-12-31 20:1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31 16: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组强贴,今天才看到,差点又要耽误了一年!
赞一下先,慢慢再学习!
发表于 2009-1-8 22: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发现,读音不一样哦:)

xià líng zài yuán

鹡鸰在原(鶺鴒在原)
--------------------------------------------------------------------------------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

《水浒传》第一二0回:“双双鸿雁,哀鸣在沙渚磯头,对对鶺鴒,倦宿在败荷汀畔。”

2.《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鶺鴒”比喻兄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鶺鴒,固慎名器。”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冏冏抱明璉,飞飞联鶺鴒。”

唐 孟浩然 《入峡寄弟》诗:“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

宋 叶适 《送巩仲同》诗:“天催鶺鴒玉楼去,漱流不并龙洲旁。”

宋 刘克庄 《乙酉答真侍郎书》:“在东朝则非鸣鳩平均之意;在上则少鶺鴒在原之情。”

明 沉鲸 《双珠记·赴婚遇兄》:“猛省著鶺鴒在原,瞥见了荆花旧妍。”

明 谢榛 《送谢武选少安犒师固原因还蜀会兄葬》诗:“一对郫筒肠欲断,鶺鴒原上草萧萧。”

鲁迅 《徬徨·弟兄》:“你还是早点回去罢,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你们真是‘鹡鸰在原’。”亦省作“ 鶺鴒原 ”、“ 鶺原 ”。

[ 本帖最后由 白鹡鸰 于 2009-1-9 02:30 编辑 ]
发表于 2009-1-9 02: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讨论就太专业了些:(

发表于 2009-1-9 02: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

这个词是拉丁文Podiceps谐音加上鸟字旁而造出的古称,起源于这个类型中最早被命名的鸟的拉丁文属名Podiceps,由于我国当初的动物科学不发达,命名时不能描述特征,所以只能生造一个词来与之“配套”,类似的例子如金刚鹦鹉古称“麦鷎(麦字带鸟旁)”来源于macao一词,最早起源已无从查考。
发表于 2009-1-11 03: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雎鸠·苇莺·聒聒雎——关于《诗经》首篇的爱情鸟(网友来稿)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雎鸠·苇莺·聒聒雎——关于《诗经》首篇的爱情鸟(网友来稿) 2004-07-30

裴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第一部诗歌总集的第一句,是“六经”第一句。作为爱情的象征——雎鸠到底是什么鸟?说法有好多种:

就当代注家而言,大都沿袭前辈,如高亨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作贞鸟。” (《诗经今注》),这些注“雎鸠是贞鸟,是爱情专贞的象征”之类,如同未注。至于“贞鸟”是什么?我看像凤凰一样,谁也没有见过,是大儒们根据书斋里的想象,敷衍出理学色彩。

晋唐以来的学者有关“雎鸠”的注释,除了说它是鱼鹰,有时也会说明就是鹗。李时珍《本草纲目》:“鹗,雕类也……能翱翔水上捕鱼食,江表人呼为鱼鹰。”宣统二年日本人冈元凤著《毛诗品物图考》,就把雎鸠画成俯冲入水的鹗。《图考》影响深远,所以一些鸟类书介绍鹗时,经常提到关雎。雎鸠即鱼鹰,也就是鹗的说法,几乎已成为定说。如扬州学派代表人物焦循:鱼鹰,以其善翔,故曰漂。漂与扬义同,其飞翔之状似鹰,故食鱼独得。就是大江南北居渚沚食鱼者,呼为“鹗”,五各反,即王之入声,盖缓呼之为王雎,急呼之为鹗,此古之遗称(《毛诗补疏》)。焦循是终身生活在扬州北湖之滨的学人,鹗是什么?焦循可能没看过。今天他的一位研究者——赵航教授(扬州教育学院原院长)为焦循作补充 “这种鹗有很多种,有称白鹤子、漂鹗、牛矢鹗、苦鹗等”。(《扬州学派研究》第143页,广陵书社),焦、赵二位有无目睹过“雎鸠”的丰姿?我认为难免穿凿,如“苦鹗”即下文介绍的“姑恶鸟”(秧鸡),不属于食鱼的鹗。

自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的鱼连及食鱼的鸟作出男女求爱隐语的解释后,日本《诗经》专家松本雅明认为,就《诗经》来看,在所有的鸟的表现中,以鸟的匹偶象征男女爱情的思维模式是不存在的。所以孙作云在《诗经恋歌发微》中,提出了《关雎》以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的观点。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在此基础上,对上古时代诗歌及器物图案中的鱼、鸟作了全面考察,认为鸟、鱼有分别象征男女两性的意义,并进一步认为雎鸠在河洲求鱼,乃是君子执著求爱的象征。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还从先秦古器物及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大量“鸟鱼”图案与造型,专门撰文证明雎鸠喻意问题(参见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二期)。

但也还是有人对鱼鹰说提出质疑,当代胡淼先生认为“这是与诗情、诗境、诗意 完全不相符的,这些解释是无法接受的”。“《关雎》一诗,正是以 鸟的鸣声起兴的生动范例。诗中之鸟,是一种快乐的鸟类歌唱家,而 绝不是鹗那样独往独来,盘旋于水域上空袭击鱼类的猛禽,更不是色 黑如乌、形态猥琐丑陋,潜水捕鱼的鸬鹚。”。 胡先生认为雎鸠是苇莺,即其老家微山湖呼之为苇喳子。“每年初夏,河塘中之苇、蒲新叶初葳蕤,便有一种比麻雀略大 一点的小鸟,成群结队从南方飞来。站在芦苇的高枝上,从早到晚高 声歌唱。歌声抑扬顿挫,铿锵有管乐之音,曲调简约而有变化,委婉 似有抒情之意……这种鸟数量很多,几乎凡河沟池塘中有芦苇蒲草生长的地方,都有他们的成员在歌唱,而且没有人知其名。苏北等地的 民众,即以其鸣声,呼其为‘柴呱呱’(柴即芦柴、芦苇之意)或‘ 呱呱唧’。实际上,它的‘呱呱唧唧’的鸣声,与‘关关雎鸠’的声 音十分贴近。” (《诗经关雎中的雎鸠是什么鸟》,《人民政协报》第70期)有位不愿透露姓名先生是胡的同乡,又对胡文作了补充“儿时,我曾钻进密密 的苇棵去造访苇莺的窝,它的窝用草和毛发编织而成,如小小的坩锅样,系牢苇杆上。我也曾掬过窝里如麻雀蛋大小的蛋,但又放回窝内, 不像别的孩子搞破坏。稍长,到大湖去,可以听到百鸟的热闹争鸣; 其中,声音最嘹亮最动听最抒情的还是苇莺的歌唱,苇莺绝对是拿金 牌的第一等的高音歌唱家。而且是雌雄对唱,在天高水阔中,讴歌真挚的恋情。用雌雄对唱的鸟声兴起男女情爱,是非常自然 妥贴的。 苇莺唱的曲子基本是四音节一句,与四言的《诗经》恰好有共同 的节拍。至于唱的具体内容,你可以填不同的歌词。你既可以听成“ 关关雎鸠”,也可听成“呱呱唧唧”或别的什么。我家四姑在苇塘边 柳阴下,听着苇莺的对唱,曾给我讲过一个动人的故事。说小时候有 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但为家庭所不容,他们便坐了一只小舟逃到大湖。 在船上过了一段艰辛而幸福的飘泊日子,有一天暴风雨袭来,舱里积 满了水。男的急忙呼喊:快刮水!快刮水!女的急忙呼喊:快撑船! 快撑船!就这样,在“撑撑撑撑”、“刮刮刮刮”的呼喊声中,小舟 沉没了。据说,苇喳子就是他们变的。于是它们就整天对唱“撑撑撑 撑”、“刮刮刮刮” …… ” (《苇莺——爱情鸟》见“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xsjy/2000.9/weiying.htm)。

笔者曾在学校教过生物,据了解,苇莺是苇塘及沼泽地区内常见的食虫鸟类,体色以褐为主,嘴细尖;体型纤长,性活跃,在草茎间穿飞及跳跃寻捕昆虫。一种大苇莺,俗称“大苇扎、苇串儿及芦蝈蝈”,背羽棕褐色,具淡黄色眉纹,下体淡白色,胸部有不明显的灰褐色的纵纹。它们是苇塘及水洼地附近的典型优势种。大苇莺在繁殖时期,常停立于芦苇顶端不停地鸣叫。鸣声高而响亮,远处听起来就好像连续不断的“嘎,嘎,吉-”,常被人误认为是青蛙叫(参见人教版《自然》第11册第4课“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写到这儿,笔者又想起我的老师——83高龄的文史学者江慰庐先生,他曾告知我——听一位涟水籍老教师朱秉文说过在家乡淮北一带:凡是水塘、河边有芦苇的地方,每当春初末夏芦苇升起的时候,苇丛里面就经常有这种鸟生活着,叫的声音就是“聒聒雎”,因此现在当地一些人也都这样叫它。它惯常总是雌雄在一起。叫的时候总是两只对鸣。形状比斑鸠小一些,比鱼鹰更要小得多。羽毛一般是淡咖啡色、做窠、生蛋、孵雏都在苇丛、沙洲上。由于性格凶猛,所以只要一发现有人走近或小孩去到窠中拿蛋时,它总会毫不客气地对侵犯它的人进行袭击(用嘴啄)。江老认为这一地区位置和东部淮河流域正好相当,这种鸟也一定普遍存在。“刮刮雎”实在应当就是《诗经》里的“关关雎鸠”。笔者从叙述对照,这种“聒聒雎”(叫声为 “嘎,嘎,吉-”)就是苇莺的土名。洵如胡适之先生所云:这些发现,不值乡下人一笑了。

最近台湾学者张之杰又认为,雎鸠是白腹秧鸡(鹤形目秧鸡科,英名white-breasted water hen,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即民间的“姑恶鸟”或“苦恶鸟”,因为腹秧鸡常发出“苦哇、苦哇”的重复鸣声,“苦哇”连音,和“关”相近。白腹秧鸡背部黑色,脸部及腹部白色,下腹部栗红色。外形除了一双长脚,和“鸠”近似。此鸟通常单独出现于水田、沼泽地带,生性羞怯,警戒心强,只闻其声,难见其形。(张之杰《雎鸠是什么鸟》,台湾《中央日报副刊》2004年4月30日),对张先生的新论,笔者有些怀疑: 苦恶鸟是民间传说最多的野鸟之一,苏轼、陆游等都有咏姑恶诗。别名很多,又名苦鸟。北方人称为苦哇鸟,又称苦娃子。它是秧鸡的一种。它的土名叫来叫去总离不了“苦”字,就与这些民间传说有关。苦恶鸟喜欢夜里叫,声音单调迟缓,“苦哇——苦哇”,时常整夜叫个不停。关于传说都很凄恻,反映了中国旧礼教和封建家庭的生活阴暗,再加上它的叫声确是“苦哇苦哇”的很难听,所以在黄梅天气一听到这种水鸟的叫声,实在真能使人愀然不乐。(参见叶灵凤《灵魂的归来》),缺乏雌雄对唱、两情相悦的意境。

综上,细读《诗经》全诗原意及综合前人注疏,笔者以为关键在这种鸟必须具备5种条件:①它应该是在作诗者那个地域内经常可见的;②它惯常成双栖息的;③生活在水边或洲渚上;④是鸟一类的;⑤名声应该是“关关”的。“关关”今音虽读如guan-guan,但上古无鼻韵母(从钱大昕说)。这个声音,当时实在应该读成“刮刮(入声)”,如同后世白居易“间关莺语花底滑”句中的“间关”实应读作“咭刮”(入声)一样。事实上,只要我们到乡村、园林里去留心听一下,从古到今,鸟叫声总是这样,根本没有叫成像今天带鼻韵母an的"关关"的(许多方言里,这种入声,到今天,在江淮南北,还是普遍存在着的)。故鄙意为“苇莺说”颇令人信服,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者以为如何?



作者:江苏镇江市戥儿巷2号裴伟212002 电话:0511-4423
发表于 2009-1-20 20: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说我吧

《鹡鸰颂》,李隆基书,楷书墨迹,316行, 行7~8字。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此帖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附:鹡鸰颂(并序)
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比为方伯,岁一朝见。虽载崇藩屏,而有睽谈笑,是以辍牧人而各守京职。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申友于之志,咏《棠棣》之诗,邕邕如,怡怡如,展天伦之爱也。秋九月辛酉,有鹡鸰千数,栖集於麟德殿之庭树,竟旬焉,飞鸣行摇,得在原之趣,昆季相乐,纵目而观者久之,逼之不惧,翔集自若。朕以为常鸟,无所志怀。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楹,预观其事,以献其颂。夫颂者,所以揄扬德业,襃赞成功,顾循虚昧,诚有负矣。美其彬蔚,俯同颂云。
 
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蔼周庐兮。冒霜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桂宫兰殿,唯所息宴,栖雍渠兮。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馀兮。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惭化疏兮。上之所教,下之所效,实在予兮。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本贴来自天极网群乐社区--http://q.yesky.com/group/review-12832014.html

发表于 2009-4-7 15: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鼻涕耷不流 于 2008-4-19 13:23 发表
阴鸟,又叫阴鸦,1000多年前唐朝人陈藏器在《本草拾遗》里就记载闽北建瓯有这种鸟。其实在莆田、仙游、福州、福清、泉州、永春等地也有此鸟。其形状像鹳而小,身黑色,颈白,有人误认为是乌鸦。

这个应该是白颈鸦 ...

记的当年驻守新疆伊犁,也曾见此鸟,一群群的,叫声鼓噪,当地维族人称其为“白脖”。
发表于 2009-4-7 16: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随风招摇 于 2006-1-10 03:45 发表

能够成为一句传统中的熟语,有他产生和流传的过程,5楼的说法只是一条孤证,期待发掘更多的释义。

所谓“孤证”是指可能有许多证据,但是只找到一条。
5楼的说法是比较普遍的说法,并不和任何已有的说法矛盾,因此并不是孤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5-6 01:05 , Processed in 0.05169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