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53|回复: 7

福州城市中轴线上的老照片 TX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7 1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州.文化行旅 TX       转自http://blog.sina.com.cn/fzwhxl






        福州古城始建于汉代,当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被册封为闽越王的时候,在今天的冶山附近建立了第一座城池称冶城。那时候,冶城是孤立于闽江入海口小海湾北部一座突出的半岛上。晋代,福州太守扩建冶城,将城市中心移到了屏山下的一片坡地上,它坐北朝南,背靠屏山,面对五虎山,将南门开设在今天的鼓楼和东街口之间,这座被称为子城的城池延用到了唐朝末年。唐、五代、宋、明、清历次扩建都沿着它奠定的方向,追寻着江水、海水的退却,沙洲的沉淀,将南门从东街口移到安泰桥,再移到南门兜。当城市规模按封建礼仪规定不再扩大的时候,人们的居住区依旧向南推移,经茶亭街、中亭街直达大桥头,形成了福州城市的中轴,这条中轴线承载了福州历史文化的信息,留下了一批可解读的老照片。
.
.


镇海楼


.

        始建于朱元璋时代的福州镇海楼是福州标志性的古建筑之一。它九次建造也九次被毁,最后消失在1970年的动荡岁月,关于它的照片目前常看到的有几幅:一幅是1880年前由外国摄影家拍摄并带出境,百年之后由美国友人琼斯送回福州,现存福州档案馆。它是1860年遭雷辟后重建较为简朴的镇海楼,存世仅三十多年。可能是同时代拍摄的一张照片上有半座镇海楼,而画面前景上突出表现的是楼前的七星缸,它是按北斗七星的布局来安排,意在保佑多木质的福州城免遭火灾侵扰。
        日本摄影家望月睦幸收藏了一幅拍摄于1928年前的镇海楼照片。它是从屏山的西麓仰拍镇海楼的侧影,以山坡上的三座凉亭作为前景,并在画面上保留了作为福州北城墙的一段残墙,角度较为独特。
.
.


鼓 楼



.

        唐代以前,今天鼓楼一带是子城的南大门的一座门楼,宋代文人太守程师孟在楼上设沙漏计时器,以鼓点为市民报时而改称鼓楼。它消失在20世纪50年代初,城市扩建马路之时。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鼓楼照片有两幅,一幅全景图一幅局部图。方的平先生于1998年提供的鼓楼照片已经发黄,局部开始落下粉末,加上曝光不足,很难看清细部,但是为鼓楼的总体外观提供了20世纪初的影像。同年林资治先生找到了他父亲林承平拍摄的鼓楼照片的底片,将它放大并提供出来,让我们看到了鼓楼“雄镇全闽”石匾,青石雕花护栏,大时钟和两条石柱楹联的局部。同时被提供还有从鼓楼门洞中拍摄的鼓楼街景。其中,小型公交汽车和载客的人力车夫成为画面的中心,有趣的是,这两幅照片均在构图上因不合当年人们审美规范而随意存放,在不经意中得以保存,而优秀的作品却消失在天灾人祸之中。
.
.


南 街



.

        南街就是今天八一七北路从东街口到安泰桥路段的老街名,唐代之前城市南门设在虎节路口之北,东街口以南便是南门外大街,简称南街。1949年前的南街老照片质量较好的我找到一张,那是在陈文涛编撰的1929由福州远东印书局印行的《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一书中。全书上下册,配21幅无署名风景照,其中有几幅是在福州拍的,画面美感最好的便是这幅南街街景了。那年南街刚刚改建,路面较平整,电杆也不歪斜,太和堂茶庄,亨得利钟表店均在画面中清晰可见。人行道旁停放着人力黄包车,路上行人稀少而行色从容。另一张被称为南街街景曝光不足的照片也是林承平拍摄的,严格讲起来它属于鼓楼前街景,是拍摄者从鼓楼的城楼上俯拍而成。
.
.


南门兜


.

        福州南门兜有非常经典的清末照片存世,近年来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种印刷宣传品上,成为老福州的标识。一张双塔,一张单独白塔,都是同一个摄影者在同一个地点用同一规格的相机拍摄的,地点大约在今天的乌石山弥勒寺附近。清末,这里曾是外国传教士的居住地。因此估计它们是一位专业的外国摄影家留下的作品。画面让人看到了乌塔、白塔、于山、南门瓮城城楼,孔子庙、法海寺的旧影。最美丽最具福州建筑特色的当属城市鱼鳞般的一排连一排的封火墙,像波涛似浪花错落有致地装点着古老的城市。正是这东方特色的韵律吸引了外来的摄影家才产生了这经典的传世之作。
        2002年,我们用现代电脑技术将两幅照片合成,再现了“福州南门全景图”。还有一幅以于山方向拍乌山的照片,存于日本摄影家手中,拍摄时间大约是20世纪20年代。那时南门城楼已被拆除留下苍凉的空白,一条土路沿乌山之南蜿蜒而去,下体井巷、凯凝埔(山边街)依稀可见。漂亮的老屋瓦面鳞次栉比,乌塔孤立其间。
.
.


吉祥山



.
        从茶亭街经洋头口翻吉祥山便到小桥,古时人们是从山东侧的埔前顶石板道绕山而行的。1931年开辟吉祥山公路时,开山工程要拆除一座武圣庙。当地民间人士自发组织了“保存吉麓古迹第一届董事联合会”力图保护武圣庙文物。武圣庙最终是被拆除了,文物也移到了马路西侧了的吉祥山救火会里,34位百姓在春寒之晨在庙前合影留下一幅纪念照。它一直被挂在一位谢老先生老屋的墙上,直到该屋被改造拆迁。他的侄儿退休工程师谢维新先生将他送到我的手中,复制传播,让吉祥山旧影和热心文物的前辈人在今天与我们相见。
.
.


中亭街

.
        宋代,闽江边的沙洲已沉积到了小桥以南的楞岩洲,太守王祖道便在这里建造了一座通往南台岛的浮桥,从小桥到浮桥先是有了土堤,后有了街,街的两旁有了店,街中后来建亭而称中亭街。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是福州临江一条繁华商业街。

        1932年,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了东北三省,四名中国摄影家组成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从上海出发行程一万公里历时10个月,拍摄了近万张照片,编印成《中华景象》一书,旨在展示大好河山的物华天宝,唤起人们爱国之心,书中十幅福州照片中有中亭街与台江路交接街景一幅,它以青砖大楼为前景俯拍了繁华的十字路口。
        我手边的另一幅同时期中亭街照,大约只有三英寸大小,道路两侧的洋房较新颖,悬着“广济参行”的旗,街道上行人、人力车拥堵着,还有两辆”福特”小汽车。由于征集时间较迟,未编入《福州老照片》,在送档案馆时复制件背面误标为“三十年代鼓楼街景”。被选用在《老福建——岁月的回眸》一书中。(P157)后来,我查阅原件时发现.在照片背面角落有二排不显眼的英文打字机字母,拼出来的读音应是”中亭”和林姓作者的英文名字.特借此机会矫正。
.
.


大 桥


.

        继宋代浮桥之后,元代由万岁头陀寺和尚法助奉旨募建石桥,从桥北到中洲岛称万寿桥。连接中洲岛到南台岛称江南桥。1949年之后改称解放大桥,而民间历代简称大桥。大桥在1930年前大体上保留了元代石桥的旧貌,1930年之后改为水泥桥。现存的大桥照片较多,大部分是数十年来在大桥头地摊上卖的风景片,多用毛笔在底片上加注了说明文字。1930年前石构万寿桥和江南桥各一张,1930年之后水泥构筑各一张。石桥上通行人、轿子。水泥桥上有小型公交汽车。1932年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居高临下拍摄的一张,与中亭街口那照片的拍摄点设在同一大楼上。1998年,严中庸先生提供了一张两英寸大小的1930年前石构大桥风景片,用繁体字从右向左题着“福州大桥古迹”的楷书,字显黑色估计是用刀具在底片上刻划而成。
.
        在《福州旧影》一书中,曾意丹先生收搜集到了一张从南台岛的安澜会馆拍摄的江南桥、万寿桥照片,中间连接着中洲岛,让我们回望了一眼城市的中轴。清末它已十分的繁华。
.
       大多数的福州城市中轴线老照片是平凡的,不具备太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人类创造摄影术,其本意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工具在摄影是第一性的。摄影艺术家将摄影术应用到艺术创作的范畴,这是对摄影的升华。而摄影的纪实功能,在物换星移的岁月里,在沧海桑田的变革中都突显了它的魅力。它存入历史,它成为历史,而历史总是那么的让人回味无穷,在这种回味里,摄影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功能
发表于 2007-11-7 13: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难得的资料!
发表于 2007-11-7 17: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从三坊七巷回来,突然明白怎样精美的照片和影响资料都没有实物来的震撼。。。即将消逝的巷陌已不像从前那么喧杂,一个人从那走过,想象中有先人册影迹。古墙上的乱草,斑驳的青板,在高楼大厦的夹击中显得另类,却让置身其中的人不舍离去--这才是真正适合居住的地方啊。。。
发表于 2007-11-7 22: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门那张印象灰抢深刻!

实在是震撼阿。

那一带要是能保留到现在,哪里还用到处看什么古镇阿!
发表于 2007-11-8 18: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东西存在的时侯没感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但已无可挽回
发表于 2007-11-8 20: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heart
发表于 2007-11-9 1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y
发表于 2007-11-9 11: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韵氤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11-30 11:35 , Processed in 0.0586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